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园
三山是指北京的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是静宜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更多关于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园,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bf1f91655788742.html查看更多内容
三山五园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园?
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叠加的重点地区。 所谓三山五园,是指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基本上都是从清朝康熙至年间修建起来的。三山指的是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五园则是指在这三座山上修建的皇家园林,最为公认的说法是,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为五园。关于三山五园的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咸丰十年暴源清所著的《卜竹斋文集》中提到的,因为这一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火烧圆明园,书中写到“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三山五园之所以要连在一起说,是因为山即是园,园即是山,说万寿山其实主要指清漪园,说香山其实就是说静宜园,说玉泉山主要指的是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因为皇帝来此主要不是为是登山,而是游园。三山五园全部集中在北京西北郊,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水源丰富,早在金中都时期西山地区就有著名的“八大水院”,全部是皇家离宫,到了明朝,带有园林的寺庙和花园开始多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米万钟的勺园和武清候李伟的清华园(号称京师第一名园)
剧中,慈禧太后心心念念地要恢复的"三山五园",分别指的是哪些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三山五园应该为: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有关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目前公认的说法为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
第二种说法认为,五园的范围不包括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而是另指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者合称圆明园)和畅春园、西花园(两者合称畅春园)这五座园林,因此“三山五园”实际上包括八座园林。
第三种说法则将畅春园排除在外,认为圆明三园及圆明园附属的另外两座园林——春和苑(又名春熙院,乾隆后期至嘉庆朝陆续拆分为淑春园(漱春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和熙春园(咸丰朝拆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在今清华大学校园内)才是“五园”,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五园及三山都是供皇帝游幸的,而畅春园为皇太后居住的园林,不应包括在内。
三山五园最早的记载在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年,暴源清所著的《卜竹斋文集》中写到:“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这句话是我们见到最早的关于五园三山或者三山五园最早的记载。因此张宝章认为,三山五园应该为: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山和园不应该分开,说万寿山其实就是指清漪园。说逛万寿山不只是登山,主要还是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