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亮的合朔
所谓日月合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 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 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日月合朔是一个具体的瞬间,这一瞬间可能出现在农历初一这一天从零时至24时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 例如:1998年12月19日,即农历十一月初一(相应于伊斯兰教历8月29 日),日月合朔在北京时间6时42分;又如:1999年1月17日,即农历十二月一日(相应于伊斯兰教历9月29日),日月合朔在北京时间23时46分。 日月合朔时如果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完全在一条直线上,那将出现日食,也就是月亮把太阳光全部遮挡了。但是由于太阳运行的规道(黄道)和月亮运行的规道(白道)之间有5度的倾角,所以造成平均每5次日月合朔中有4次月亮总是从太阳的上面或太阳的下面走过。日月合朔以后二者的黄经差由零逐渐增大,或者说日月之间的角距在增大。
见月律师的介绍
见月律师(1601-1679年),即释读体,字见月,明代高僧,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亦即中兴律宗的一代宗师。俗姓许,,名冲霄,云南楚雄俯人,祖籍句容人,其先人从军云南,因功封世袭指挥使,而于楚雄为家。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明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第二年从三昧受具足戒,继而随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38岁入金陵宝华山,被提拔监院,并为大众讲戒,“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中国佛教史》)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圆寂,以衣钵戒本授读体,继承法席,主持宝华山30余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南大饥,见月募化赈粥50多日,救活饥民数以万计。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圆寂,终年79岁,其著述有《传戒正范》、《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十部传世,其中《传戒正范》至今仍为我国传戒之蓝本。其口述自传《一梦漫言》最为有名,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传诵。
如何区分月食与合朔?
所谓合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 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 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合朔是一个具体的瞬间,这一瞬间可能出现在农历初一这一天从零时至24时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但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然而事实上半影月食是经常发生的,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所以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而合朔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地球轨道被称为黄道与月球的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日食发生在新月时,也就是农历初一左右。相反月食发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满月时。这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月全食每13.5个月发生一次,月偏食的情况少些,约22个月一次。日食发生在白天,月食发生在晚间。我们知道,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月球以及地球都不是光源,而且还不透明,当地球挡住阳光,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就会形成月食。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当月球挡住太阳的光线,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伪本影和半影。处于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看到日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