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第四次反围剿简介

时间:2024-08-17 02:25:45 编辑:莆仙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二、意义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扩展资料长征原因: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强大,二是我党犯了错误。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他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要求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路线,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并报告了共产国际。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得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动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他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另外,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敌情严重,创建和保存革命根据地十分困难;红二十五军转移也是由于国民党军加强了对鄂豫皖地区的“清剿”。坚持当地革命斗争已十分困难。因此,各地红军相继长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华北事变”则是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视中华民族的沦亡,红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线。在长征开始前和开始后,中共中央先后组织了两支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即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密切联系起来,把红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抗日救亡,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红军长征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因此,长征,由一场惨痛的失败开始,却酝酿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艰难行程,却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五次反围剿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拓展资料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共五次反“围剿”,是在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进行的。时间从1930年冬至1936年10月。至此,红军开始了长征资料来源于:五次“反围剿”—百度百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是由谁指挥的?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拓展资料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共五次反“围剿”,是在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进行的。时间从1930年冬至1936年10月。至此,红军开始了长征资料来源于:五次“反围剿”—百度百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红军反围剿的次数有哪些?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扩展资料战争背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至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李立三“左”倾冒除主义的军事行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红军五次反围剿双方伤亡?

第一次反围剿中央红军4万,国民党军10万全为地方军阀,中央红军伤亡2000而国民党军伤亡9000被俘6000余人,第二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国民党军20万全为地方军阀,红军伤亡达4000而国民党军伤亡19000人被俘11000余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红军3万人,国民党地方军阀20万中央军10万,中央红军伤亡更是达6000占当时中央红军的五分之一虽然胜利了但伤了元气而国民党军伤亡12000余人被俘18000余人仅占当时国民党军参战兵力的十分之一并且大部分还是地方军阀消灭一中央军仅数千,此3次围剿共伤亡12000人其中阵亡2000残废1000余人9000人负伤,国民党军伤亡4万被俘35000,而第四次反围剿红军7万左右国民党军近40万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央军,中央红军损失8000左右,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大约3万全为蒋介石中央军嫡系其中俘敌1万多人,前四次围剿中央红军两千两千的增加伤亡不见得越打越好,而第五次围剿红军大约16万国民党军调集了百万大军主要进攻3个苏区,其中中央红军的中央苏区有60余万国民党军再加上200架飞机的空军力量还有装甲车当时红军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2辆装甲车冲跨了,国民党当时中央军每连有6挺机枪就连最差的部队每连也有1挺机枪再加上当时死打硬拼的错误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损失更为严重,损失为前四次围剿总合的三倍6万余人其中阵亡24000余人负伤36000余人总伤亡占当时中央红军三分之一左右当红军在更敌人正面对抗时虽然实力兵力十分悬殊但红军不屈不饶的精神依然和国民党军打成了1比1的伤亡可见其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