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十五团知青博客

时间:2024-08-16 23:55:52 编辑:莆仙君

47年前,那位声称要扎根西北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近况如何?

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城市知识青年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开始上山下乡,和农村人民一起工作,柴春泽就是其中一个,他曾经宣言:“扎根农村60年。”而且直到现在他都还没能走出知青情结。柴春泽1952年出生在河北省青龙县,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一家人搬到了赤峰生活,柴春泽就毕业于赤峰6中,在念中学的时候他成绩就特别优秀,并且全面发展,成为了当地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后来在知青下乡的时候更是积极参加,而且为了锻炼自己,他还选择了离家很远、环境恶劣的翁牛特旗玉田皋。到了翁牛特旗玉田皋的知青都受不了那里艰苦的条件,很多人都写信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哭诉,但是柴春泽不一样,他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并且有一番作为。几个月后,柴春泽的父亲职业调动,这是一次返城的机会,柴父担心自己的儿子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就写信告诉他可以安排他回到城市工作。但是柴春泽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并且狠狠地批评了他利用职务之便走后门的做法,还表示自己愿意扎根农村60年。为了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决心,也为了动员更多的知青来到翁牛特旗玉田皋下乡,他在青年点宣读了他的信,之后《辽宁日报》和《人民日报》都刊登了他这一封信,于是“扎根农村60年”这句话就在知青中流传起来,柴春泽也有了一些小名气。但是柴春泽并没有被那些名利迷失,反而更加努力,1975年起他就参加了翁牛特旗玉田皋的改种水稻组织工作,帮助当地村民修建水库,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造福当地百姓的事情。不过在1976年的时候,因为历史原因,他被判入狱,在狱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度日如年的感觉,他心里挂念着翁牛特旗玉田皋的村民,还挂念着自己的家人。不过好在3年之后他就被平反,而且他的女朋友刘立新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二人结婚后就赶上了知青返城的热潮,但是柴春泽舍不得离开,在那里留了2个月,期间他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刚好又恢复了高考,于是柴春泽决定努力学习参加高考。1982年,从柴春泽凭借着自己努力考入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因为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但是他在校期间,一点都不急着评职称,也不争取分房子,因为他觉得他能有一个工作,拿到工资就很满足了,从1987年到1997年,他当了10年助教。反而是大学的老校长为他着急,在退休之前坚持让他评职称,他才成为了助理研究员,属于中级职称,否则他到现在都还只会是一个助教。虽然知青下乡的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但是在柴春泽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他时常感叹,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农村,但是他无怨无悔。从大学退休后,柴春泽就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以一名老知青的身份讲述自己的那段知青岁月,他没事的时候还会回到玉田皋看望那里村民的生活,每次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当年的磨难与辉煌,最后都化成了脑海中的记忆,回忆起来全都是曾经的美好。

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出现过众多历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我们影响极其深远,不仅带到了各大地区的发展,还增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值得被世人赞扬。在诸多文化活动之中,"上山下乡"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了。《农友》中的一句"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便将"上山下乡"时知青们的热情写于纸面,让世人对知青都有属于自己的了解。在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1."上山下乡",影响广泛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柴春泽,生于1952年的一个干部家庭,是当年"上山下乡"大部队中的一员。柴春泽的父亲是抗战老兵,母亲则是机关干部,对家教方面十分看重。起初在父亲的影响下,柴春泽的理想一直是参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是由于他过于出色的学习水平,他被校内领导一致选为知青代表,从事知青活动。当时正值"上山下乡"活动高峰期,国家大力推广上山下乡,校内的推广力度也极大。在当时校内领导与同学的劝说下,柴春泽也是暂时改变了自己的理想,决定跟随大部队,投身于上山下乡的活动当中。柴春泽与校内几个有志青年一起,被分到了翁牛特旗开始工作。当时父亲想动用关系,将他留在本地农村当知青,但却被他断然拒绝,因为他想,既然要去农村,就去最艰苦的地方,完成最难的任务,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2.立志扎根农村60年到了翁牛特旗,知青们发现,这里的生活不光不容易,而且十分困苦。三天两天吃不上饱饭不说,甚至连顿热饭都吃不上,每天都是馒头咸菜,没菜的时候,甚至只能吃带着冰渣渣的葱蘸酱,借此充饥,日子十分艰苦。很多知青都叫苦连连,托关系找朋友想离开此地,但柴春泽却从没这么想过,因为他是知青代表,他要做足榜样工作。柴春泽不仅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工作,甚至还做足了在乡下待一辈子的准备。在乡下辛苦工作几个月后,柴春泽的父亲因为工作努力原因,被调到了永和营子煤矿接管煤矿,开始当矿长。当了矿长之后,虽然权力不大,但将儿子从附近乡下调到矿上的本事还是有的。父亲当上矿长,柴春泽十分高兴,正准备写信祝贺父亲时,父亲的信却先来了。原来,当时正处知青返乡热潮,父亲希望柴春泽能听自己的话,乘着这个机会,调到矿上工作,在这里父子俩也有个照应。父亲的话,柴春泽也能理解,毕竟每个父亲都不想让儿子吃太多的苦。但令众人没想到的是,柴春泽当即便写信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不仅在心中批评了父亲这种想利用职务走后门的想法,还在信中向父亲表示了,自己要在农村扎根60年的决心。3.成家立业,路途波折为了彰显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柴春泽将信件在青年点当着众人的面朗读,得到了广泛认可。民间反映良好,"人民日报"等报社也刊登了他这封信,很快柴春泽便因为那句"扎根农村60年",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小有名气之后,他便带着知青们一起在乡间努力奋斗,为百姓的未来谋求发展,但好景不长,很快他的人生便发生了变故。1976年,柴春泽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呆就是3年。从监狱出来后,外界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处处都与柴春泽这个知情显得格格不入。在心理最崩溃的时候,幸亏女友一直陪伴自己,才帮他渡过难关。1979年,结婚后的柴春泽被安排到砖厂工作,并在同年以优秀的表现,恢复了党员身份。1982年,30岁的柴春泽决定放弃安稳工作,去报考大学。凭借知青的知识功底,柴春泽成功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并在毕业之后,受学校之邀,留校任教。现如今,柴春泽早已安定下来。这些年间,他当过班主任,做过研究员,还建立了属于知青们的柴春泽网站,妻子貌美,女儿孝顺,家庭幸福美满,现在的柴春泽仿佛是个人生赢家一般,日子过得十分开心。"痛别父母赴边疆,热血豪情斗地天",用《赞美知青》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柴春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从年少走进乡村,到年轻被捕入狱,再到中年成家立业,这其中经历过诸多困难,也获得了诸多幸福,这些年间的一切感受,或许只有柴春泽自己知道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知青柴春泽,现在过得怎样?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知青下乡算工龄的规定是什么

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了1985(23)号文件《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规定:二、经组织批准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1970年至1978年期间,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其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与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三、凡因受父母问题株连回原籍农村劳动,后因父母问题平反,并随父母回城参加工作的知识青年,除高中、初中毕业生按青劳人险字[1985]260号文件规定计算工龄外,其他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的时间,从十七周岁起至离开农村时止,可以与回城参加工作后时间合并计算连续工龄。


知青上大学工龄的认定

法律分析:下乡知青考上大学后,工龄连续计算。即从下乡之日起就计算工龄,上学期间也连续计算工龄。法律依据:《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一)凡在“”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在他们到城镇参加工作以后,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可以与参加工作后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从下乡插队之日算起。返城后等待分配工作的时间,不计算工龄。工龄的起算时间,可以由原插队知识青年现在工作的县团级以上单位(含县团级单位),根据本人档案中履历表和其他有关材料填写的下乡日期审定;对个别有异议的,可经所在单位调查,报县以上劳动人事部门审批。  (二)已安排工作的原下乡插队知识青年,按此通知精神计算工龄之后,对于他们与工龄有关的工资福利待遇的问题,过去的,不再找老帐;今后的,按新计算的工龄对待,与同工龄的职工一视同仁。  (三)在一九六二年至“”开始前,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到城镇参加工作以后,在工龄计算上可以仿照上述办法处理。  (四)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的工龄计算问题是一项比较复杂、细致的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上述原则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后组织实施。要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把各有关方面的工作做细做好,切勿草率从事。要按原则办事,反对不正之风。  (五)此事内部掌握执行,不公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