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1、“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2、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3、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类型1、慢板英歌表演者所执的英歌槌较其他类型的略长,约60公分。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一般配合锣鼓声三四下一组动作。而且每次击打英歌槌,都会有一个动作表演。这种类型的英歌主要集中在潮阳区棉城附近,表演者也没有宋江、时迁等梁山好汉脸谱。其打法单纯古朴,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英歌2、中板英歌中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为57公分,其节奏相比慢板英歌要快,英歌槌的敲打节奏以五、七、八、十、十一、十三等各组成一组动作。3、快板英歌快板英歌的英歌槌长度最短只有40公分,而节奏是最快的,讲究快击快收。没固定的英歌槌敲打节奏而另有其独特方式。快板英歌再细分的还有尖山英歌、南山文派、南山武派、对打套式之分。
跪求英歌魂2019年上映的由田一德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英歌魂》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bW-H4IJ18w1AgJ9y-pCNg 提取码:rduq 导演: 黄羿编剧: 黄毅主演: 田一德、陈妍臻类型: 剧情、喜剧、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潮汕方言上映日期: 2019-09-19(中国大陆)片长: 91分钟又名: Hero Song潮汕青年阿德(田一德 饰)自小就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学习英歌舞,叛逆的他与父亲发叔(徐少武 饰)较劲,于是放弃英歌舞独自去大城市打拼。多年后,生意受挫的阿德回到老家筹措周转资金,因一场英歌舞大赛而与小时候的玩伴绮雯(陈妍臻 饰)、阿龙(许淳玮 饰)、阿福(庄佐 饰)和阿武(麦君 饰)重聚,向着英歌舞大赛的冠军之位前进。经历重重困难,他们究竟能否顺利实现传统英歌舞与街舞的完美融合在英歌舞大赛的舞台上呈现不一样的英歌魂......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如下:1、及时雨说: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2、秧歌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3、傩舞说: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表演特点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