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四十式杨氏太极拳

时间:2024-08-16 03:16:26 编辑:莆仙君

四十级太极拳分解教学

   四十式杨氏太极拳拳谱   1.起势 2.上步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转身白鹤亮翅 6.左右楼膝拗步(3次)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斜飞式 11.转身肘底看捶 12.左右倒卷肱(2次)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3次)   16.单鞭 17.高探马 18. 右蹬脚   19.双峰贯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退步海底针 23.闪通臂 24.转身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披身伏虎 27.右下势   28.左右独立式 29.进步指裆捶 30.上步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 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 弯弓射虎   37.进步搬拦捶 38. 如封似闭 39. 十字手   40. 收势    杨式40式太极拳动作指导分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   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21、转身右蹬脚:转身合抱,向正东蹬脚分手。   22、海底针:收脚后退,座腿转腰提手,虚步前下插掌,   23、闪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撑掌前推。   24、白蛇吐信:坐腿转身扣脚,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脚:左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两腿交叉屈蹲,两手搅动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脚。   26、左右伏虎:左脚旁落脚,退步(西南方落地)脚掌着地,脚跟内转,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头转向右前方,两拳眼上下相对;扣脚坐腿,双拳变掌,提起右脚,正西方向上步,绕打贯拳。   27、右下势: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鸡独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脚提膝。   29、指裆捶:前落脚摆手,握拳上步冲打。   30、揽雀尾:撇脚转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挤、后棚前按(同第二节动作)。   31、单鞭:转身平抹,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势:扣脚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虚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虚步,斜上斜下撑掌。   35、转身摆莲:碾脚转身,扣步转身,摆脚。   36、弯弓射虎:侧落脚,弓腿握拳,双拳反冲。   37、搬拦捶:左拳变掌,收脚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闭: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转身扣脚分手,收脚抱手,开立步。   40、收势:翻掌垂落收脚。

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

  导语: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以下是太极拳40式分解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杨式40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01、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鞭   04、右提手上势   05、右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拗步 (三次)   07、手挥琵琶   08、进步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第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玉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第三段   15、左行云手 (三次)   16、左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臂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打虎   27、右下势   28、右左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右揽雀尾   31、左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进步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还原   二、杨式40式太极拳分动作详解   预备式的时候,身体自然直立,心静体松。    第一段   0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0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0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0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0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0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0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0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0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第二段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第三段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   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21、转身右蹬脚:转身合抱,向正东蹬脚分手。   22、海底针:收脚后退,座腿转腰提手,虚步前下插掌,   23、闪通背:弓步,分手,向前撑掌前推。    第四段   24、白蛇吐信:坐腿转身扣脚,上步(西偏北)撇掌,弓步推掌。   25、右拍脚:左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两腿交叉屈蹲,两手搅动合抱,向西偏北方向拍脚。   26、左右伏虎:左脚旁落脚,退步(西南方落地)脚掌着地,脚跟内转,重心左移,右腿登直成左弓步,握拳,头转向右前方,两拳眼上下相对;扣脚坐腿,双拳变掌,提起右脚,正西方向上步,绕打贯拳。   27、右下势:坐腿提勾,仆步穿掌(右手收到右腹前向下向前穿)。   28、金鸡独立:重心前移提膝;落脚提膝。   29、指裆捶:前落脚摆手,握拳上步冲打。   30、揽雀尾:撇脚转身抱手上步,弓步棚手,捋、挤、后棚前按(同第二节动作)。   31、单鞭:转身平抹,收脚勾手,弓步推掌。   32、左下势:扣脚外撇,屈腿仆步,穿掌(左手收到左腹前向下向前穿)。   33、上步七星:重心前移,上步虚步架拳。   34、退步跨虎:退步分手,虚步,斜上斜下撑掌。   35、转身摆莲:碾脚转身,扣步转身,摆脚。   36、弯弓射虎:侧落脚,弓腿握拳,双拳反冲。   37、搬拦捶:左拳变掌,收脚上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38、如封似闭:穿手坐腿,收手弓步推按。   39、十字手:转身扣脚分手,收脚抱手,开立步。   40、收势:翻掌垂落收脚。

杨式40式太极拳口诀

杨氏太极拳四十式口令如下: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的介绍。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   1内容   杨式太极拳具有姿势舒展简洁,动作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浑厚庄重的特点。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动作简洁,练法简易,没有明显发力,纵跳动作,易学易练,因此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2起源   李德印:《四十式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杨兆熊,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了杨式太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为了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太极拳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太极拳交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   3区别   四十式杨式太极拳与42式的区别:   40式右棚前右脚先内扣,右棚时左掌位于右前臂下方,掌心向外。42式右棚前右脚不内扣,右棚时左掌停于左胯旁,掌心向下。40式右拳向前搬出时,左掌移至胸前,而42式左拳移至左胯旁。40式右拳向前搬出后不转腰划立园,右前臂先内旋再外旋收至胯间掌心向上,而42式右拳向前搬出后随腰右转,右前臂内旋,右掌向右划弧至体侧再外旋,收至腰间,拳心向上,48式同42式只是左右向反。42式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

杨式四十式太极拳

杨式四十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创建的,它是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而成的,不但继承了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点,同时形成拳架舒展大方的特点。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杨式四十式太极拳,希望大家喜欢!   杨式四十式太极拳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中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挥马   18、右蹬腿   19、双峰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禄禅太极拳谱》内容有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丹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太极点穴理、太极点穴法、太极三十六穴、太极十二大穴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太极十二中穴点穴法、太极十二*穴点打拿法、太极十六挫骨法、太极二十四筋脉拿法等。    杨式太极拳简史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发扬光大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