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一共有几大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呢?
豫剧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豫东调,另一种是豫西调。豫东调和山东梆子是临近的兄弟剧种,受山东梆子的影响,豫东调的男声十分高亢激进,女声活泼跳荡,所以擅长变现喜剧的风格的剧目,豫东调也称为“东路梆子”,“下路调”,他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为临近山东南部地区,又与山东梆子相像,咬字比较重,旋律高,有“高调梆”的称号。而豫西调因为遗留了部分秦腔的韵味,所以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意蕴舒缓,又称为“西府调”,十分优美悦耳,吐字清楚,字字入耳,擅长表现悲剧分格的剧目。如果将豫剧细分的话还有祥符调,豫北调,豫南调。祥符调是以开封为中心地带发散地区流行的豫剧,是标准的中州正韵。在1927年之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后来逐渐才有了些女演员,时代代表人物有: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他们的代表曲目有:《花木兰》,《白蛇传》,《红娘》,《春秋配》,《洛阳桥》,《穆桂英挂帅》等。豫剧的六大名旦有:陈素珍,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军。他们的表演激昂奔放,明快清新,刚健明亮。唐玉成,唐喜成,赵义庭,李斯忠,牛得草,吴新平。刘忠河,吴碧波,王素君,关灵奉,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黄爱菊,柳兰芳,宋桂玲等都是有名的豫剧表演者。在1993年评选出“93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有12名入围。张宝英,汪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等。这些名角各有各的特色,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现在各自桃李满天下。
豫剧代表作有哪些?
1、《对花枪》。主唱是豫剧大师马金凤,故事主要讲述隋末瓦岗寨的相关故事,其中,流传 最广的唱段是《老身我居住南阳地》。2、《三上轿》。是豫剧陈素真的代表作,讲述女主人三次上轿三次下轿的故事。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被豫剧皇后陈素真改编加工整理后,轰动大中原 。14年后(1944年)陈素真将此剧传授于豫剧大师崔兰田,崔兰田宗深沉、悲壮的豫西调,她将此剧改为豫西调唱腔,仍造成巨大轰动。3、《铡美案》。秦香莲往寻包拯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灭口。秦携子女躲于庙内,韩追至,持刀欲杀,听秦哭诉,不忍下手,又难回宫复命,乃自刎庙中。香莲抱韩刀拦道告状,包拯命王朝请陈世美过衙,劝其认妻。陈强词狡辩,拒不相认,包拯依律判斩,命人将陈捆绑,皇姑、太后均来讲情,皇帝连下三道赦旨;包拯不顾,怒铡陈世美。4、《八珍汤》。明代故事,山西张文达欠周、常两家的银两无力偿还,被周、常两家抢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多年后,山西荒旱,孙淑林离家寻夫,中途病倒客栈盘缠用尽,不得已卖身入知府常天保家为奴,为知府夫人做“八珍汤”,遭到夫人处处刁难。被丫鬟春兰救至周府,周夫人怜其受苦收留,其夫周子卿发觉孙是己生母,遂于常天保商议认母之事,常天保不愿相认,兄弟反目至巡按处辩理,不想巡按既是失散多年的张文达,一家相认,收春兰为义女,怒斥常天保夫妇。5、《朝阳沟》。主讲女主角银环到农村参加改造遇到思想动摇,而后鉴定信念的故事,此剧经典地位,无可替代。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不仅语言富有个性特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河南豫剧五大名旦排序分别为
河南豫剧五大名旦的排序分别为: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第一位是陈素真;有着河南梅兰芳之称,她八岁开始拜师学艺,13岁就开始上台演出,以优雅的风格气质获得大众的关注。与樊粹庭先生合作后,整理改编了传统戏叶含嫣,获得了众多观众的称赞。第二位是常香玉:9岁跟着父亲学习,之后拜师周海水,10岁开始登台演出,13岁就已经名声大噪。常香玉后来在演出中了解到更多曲调,开始收集姊妹剧种的长处,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第三位是崔兰田:是崔派艺术创始人,5岁时因家境贫穷与母亲逃到郑州。11岁开始拜师学艺,很快就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后拜张庆官为师。第四位就是马金凤:6岁跟着父亲学戏,9岁被卖到戏班,改名卢金凤,被赎出后改随继父姓,她的表演生动形象,吐字清晰,让人回味无穷。第五位是闫立品:她的父亲是著名豫剧男旦,她10岁开始进入戏班拜师学艺,12岁正式演出,获得了众多观众的称赞。她一生坚持自我,为人正直,不管生活如何艰苦,也绝不给汉奸日本人演戏,高洁的品格让人敬佩。
从事豫剧最早且成名最早的豫剧六大名旦,分别是谁?
从事豫剧最早且成名最早的豫剧六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六大名旦中陈素真是年龄最大、从事豫剧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陈素真1918年出生。她本名王若瑜,八岁随义父陈玉亭学戏,改艺名陈素真,同时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唱腔属祥符调。十岁登台,为豫剧第一个女演员。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河南梅兰芳”的美称。1937年她去北京学习京剧武功,发展了豫剧的武戏。同年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并开始在唱腔、表演、化妆、服装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从而丰富了豫剧的表演手段,期间演出了樊编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等新戏。常香玉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9岁登上戏剧舞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耐心琢磨,融豫东调、祥符调于一体,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文化部为了表彰她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曾于1952年为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等七位表演艺术家颁发了荣誉奖。当时的常香玉出演过很多的经典的作品,但是由于影视剧并不是很发达,所以当时常香玉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直到七十年代,常香玉才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中呢,崔兰田曹县东关人。著名豫剧大师,豫剧艺术家和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派艺术创始人,中国豫剧“功勋杯”获得者。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豫剧五大流派之一。系豫西调流派的代表,兼用豫东调,并吸收秦腔、曲剧、河北梆子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善演悲剧,其对豫剧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为豫剧表现悲剧人物、塑造各种悲惨凄苦的妇女形象开辟一条道路,积累丰富的经验。代表剧目《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桃花庵》,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在许多地方流传着“宁愿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演出200余出戏。马金凤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贫苦艺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阎立品阎立品,原名阎桂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封丘县人。 阎立品自幼家贫,母亲将她送到开封永安舞台义成班学戏,拜著名豫剧艺人杨金玉、马双枝为师。因其天资甚好,学戏认真刻苦,故而深受老师喜爱。一年后登台演出了《打金枝》(饰开平公主),因其做戏十分认真,虽唱腔还嫌稚嫩,但仍受到观众欢迎,3年后便在开封有了一定影响。因其人小但技艺颇为精巧,故而观众们便称其为“小闺女”。阎立品的艺术特点在豫剧旦行诸流派中独树一帜,清雅之风怡人心神,从她在其代表剧目《游龟山》、《秦雪梅》、《碧玉簪》等剧的精彩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阎立品的艺术特点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豫剧及地方戏中都甚为少见的“精细”。而这个“精细”可以说是阎立品得益于梅兰芳先生亲传的结果。演唱时她注重行腔,注重意思的通达,不仅力度变化大,而且在音色变化上也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以说是明暗相宜,浓淡尽显。桑振君河南陈留县人,先从母亲学唱河南坠子。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使她14岁就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二十岁出头的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的嗓音清脆、明亮、甜润、俏丽,演唱尤以“口齿伶俐、字乖韵巧”出名。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无论多长的段式、多杂的句列,一经她的口唱出,准能绘声绘色、尽巧尽美地将感情表达无遗。
豫剧六大名旦都是谁?
豫剧六大名旦: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代表悠长天籁的豫剧陈派、高亢激昂的常派、韵味淳厚的崔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对豫剧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豫剧成为一门全面成熟的戏曲艺术,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