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阴先生是谁的别称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北宋人,生卒年不详,曾居金陵(现江苏省南京市)。他是政治家王安石隐居金陵之邻居兼好友。王安石曾有多首诗赠于德逢。
史籍记载:东坡作《表忠观碑》,荆公置坐隅。叶致远、杨德逢二人在坐。有客问曰:相公亦喜斯人之作也?公曰:斯作绝似西汉。坐客叹誉不已。公笑曰:西汉谁人可拟?德逢对曰:王褒,盖易之也。公曰:不可草草。德逢复曰:司马相如、扬雄之流乎?公曰:相如赋《子虚》、《大人》,洎《喻蜀文》、《封禅书》耳。雄所著《太玄》、《法言》,以准《易》、《论语》,未见其叙事典赡若此也。
湖阴先生是谁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北宋人,生卒年不详,曾居金陵,现江苏省南京市,为大诗人、大政治家王安石隐居金陵之邻居兼好友,王安石曾有多首诗赠于德逢。东坡作《表忠观碑》提到了他。荆公置坐隅,叶致远、杨德逢二人在坐。有客问曰,相公亦喜斯人之作也。公曰,斯作绝似西汉。坐客叹誉不已。公笑曰,西汉谁人可拟。德逢对曰,王褒,盖易之也。公曰,不可草草。德逢复曰,司马相如、扬雄之流乎。公曰,相如赋《子虚》、《大人》,洎《喻蜀文》、《封禅书》耳。杨德逢主要作品1、《寄杨德逢》山樊老惮暑,独寤无所适。湖阴宛在眼,旷若千里隔。遥闻青秧底,复作龟兆坼。占岁以知子,将勤而後食。穿沟取西港,此计当未获。翛翛两龙骨,岂得长挂壁。晤言久不嗣,作苦何时息。炎天不可触,怅望新舂白。2、《示杨德逢》我行其野,春日迟迟。有苑者柳,在水之湄。有鸣仓庚,岂曰不时。求其友声,颉之颃之。嗟我怀人,何日忘之。六日不檐,方何为期。期逝不至,我心西悲。跂予望之,其室则迩。一者之来,我心则喜。我之怀矣,升彼虚矣。爱而不见,云何吁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德逢
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谁?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王安石所写的七绝诗。 这首诗选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原诗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所以叫做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全诗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二、解释 1.题目解释:“书湖阴先生壁”意思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湖阴先生”是诗人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名叫杨骥,字德逢,“湖阴先生”是他的别号。 2.字词解释:苔:青苔。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排闼:推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3.诗句解释: 时常打扫的茅檐干净得没有一点青苔,成片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所栽。一条小溪弯弯曲曲地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好像是推开的两扇门,送来满目的青翠。 4.诗歌内涵: 前两句写友人家中的环境。这里虽然只是简陋的茅屋,但是因为经常打扫,屋檐下没有苔痕,而且是院中花木成行,整整齐齐。虽然是隐居山林,但是庭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花草树木被栽种、修理得整齐雅致,可见院落主人对生活的热爱,生性勤快的性格。一句话,这里是清净优雅的,可见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写到院外。院外有一条清流,浇灌着一方稻田,绿意葱葱、生机盎然;而进入茅屋之后,放眼窗外,两座青山仿佛推窗而入,满山秀色映入眼帘。这两句诗是对友人居所的赞美,更是对他淡泊高雅品质的赞美。三、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曾几度担任北宋的宰相。王安石曾几度担任北宋的宰相。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在宋代的职官序列里,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但其权位却不亚于宰相。加上王安石深得神宗信任,其职权比当时的宰相富弼更重要。 王安石因变法遭受保守派的围攻,甚至被称为“乱天下”而遭遇罢相。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被罢相,以“判江宁府”的官衔回到江宁。第二年,他干脆把这个职务也辞掉了。 他在城外钟山间构筑了“半山园”,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在城外钟山间构筑了“半山园”,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宰相任上也从不讲排场,成了隐士后,就恢复了老面目: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王安石在江宁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他除了读书诵诗,就是勤奋著述。十年期间,他完成了学术著作《字说》,也写了不少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除了《书湖阴先生壁》之外,还有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曾数易其稿。先是“到”,再是“过”,后又改为“入”“满”,改了十多个字,最后才定为“绿”。一个“绿”字果然是恰到好处,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转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王安石喜欢改诗,炼字工夫非常有名。
书湖阴先生壁出自哪里?
《书湖阴先生壁》出自《王临川集》。《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出自《王临川集》。全诗如下: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全诗字面意思: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全诗赏析: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湖阴先生是谁?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原诗: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译文:其一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其二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地吹过墙垣。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疑疑惑惑,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作者:宋·王安石扩展资料:这两首题壁诗描写了杨氏居处的清幽环境,洋溢着田园气息。第一首先写庭院的洁净无苔、花木成畦,接着宕开笔墨,展现出户外绿水绕田、青山扑面的景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写活,读来倍感亲切有味;两句皆用《汉书》中典故,精巧贴切而又浑化无迹。第二首则由外入内,写田野桑柳,风送其余香,暗度墙垣,又传来黄莺的鸣声,扰人午梦,令诗人觉得仿佛置身自家庭园。诗人将庭院小景置于自然的大背景中,交错用笔,相映成趣,活画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