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张爱玲与胡兰成

时间:2024-08-13 14:20:51 编辑:莆仙君

如何评价胡兰成?

胡兰成(1906年-1981年),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1906年生于生于浙江嵊县北乡的胡村,字蕊生。1927年从燕京大学退学。1936年,发生了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受到了军法审判。可他的政论暗藏玄机,引起了暗中窥觑者的注意,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开始约他撰稿。文章发表后,马上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刊物的青睐,当即翻译转载。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胡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了一篇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妻陈璧君赏识,立刻提升胡为《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此,开始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1940年汪记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大楚报》主笔。1944与张爱玲结婚,1947与张爱玲离婚。这一段感情最为人津津乐道,他晚年出版的《今生今世》中详细的描写了他在爱情与政治上摇摆的个性。 时至今日,《今生今世》中描写张爱玲的那章《民国女子》仍成为研究“张学”的重要资料。胡兰成在抗战胜利经香港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村秀树,遂成就其学问体系。1974年来到台湾,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当时叫做阳明山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开课教书,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父女,受其影响颇深。1979年他的书「禅是一枝花」在台湾由三三出版社出版。在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化,有人相当欣赏他的散文风格,有人则对他有相当严厉的评论。


胡兰成的人物评价

1979年他的书《禅是一枝花》在台湾由三三出版社出版。在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化,有人相当欣赏他的散文风格,有人则对他有相当严厉的评论。在《胡兰成之书》序言里,保田亦有提到川端康成对胡兰成书法的评价:“于书法今人远不如古人;日本人究竟不如中国人。当今如胡兰成的书法,日本人谁也比不上。”胡兰成的文字,当真如弘一法师所说:悲欣交集。悲的是他为何是如此模样在世为人,欣的是居然有这般文字传世。 “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胡兰成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形容词下得尤为脱俗。然而,国破山河残,他却为五斗米折腰,在汪精卫那里任伪职,做汉奸,丧失了中国人的气节。 胡兰成的书籍特别是《今生今世》出版后,引起了世人的惊叹。文学界曾经这样高度评论: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其人可废,其文却不可因人而废。这本书,当年有人向余光中推荐,说是“慧美双修”,贾平凹读罢,也着实称赞了一回。一个男人,用他清艳婉转的笔触,缓缓回忆自己漫长的一生,从故乡嵊县的记忆开始,那是一个桃花烂漫的江南小镇,有青青陌上桑,有热闹的戏文,有过年时节的繁花似锦,有旧时婚嫁的绵绵情意,然而一旦离开,终其一生,游子再未返乡,“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相遇张爱玲,也只是生命中一段并非刻骨铭心的插曲。卜少夫有对胡氏文章的看法,他认为“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才气更高”。江弱水读完后,也差不多同意了胡兰成为中国散文别开生面的说法。 世人都以为《今生今世》是胡兰成的代表作,实际上这是对胡兰成最大的误解。《今生今世》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晚年胡兰成的理想并不仅仅是当一个文学家,“建立起新的学术体系才是他的追求。”所以上世纪70年代胡兰成到台湾文化大学任教授,讲的课便是《华学、科学与哲学》,也是在那一段时间,先后写成了《中国文学史话》与《禅是一枝花》等著作。

胡兰成和张爱玲

胡兰成从十三岁跟父亲去杭州和绍兴,是他一生里的屏开牡丹,眼里有了对现代都市的初次惊艳,知道离开家乡之外的城市,原来还有别样风情,知道了杭州女子喜欢在门口小立,也是一道绝美风景。


是他负了张爱玲,负了他曾经许下的承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他在世人面前背负了薄情的债。然而读过他为张爱玲写的《民国女子》,真的感叹,这世上绝没有第二个如他一样懂得爱玲的人了,因此也理解了她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写张爱玲开了他的智慧,而我认为也是他成就了张爱玲。在他们成婚的三年里,也是张爱玲产量最高的几年。

他说他初见爱玲,就打翻了他心里从前对美的观念,他以为自己懂得什么是惊艳,遇到了,却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也不是那惊法。

他说他进了爱玲的房间,像三国时刘备到孙夫人房里竟然胆怯,说爱玲的房里就有这样的兵气。

他说他向来不与人比斗,见了爱玲却要比斗起来,但使尽兵器,还是不及她的素手。

他说爱玲对世人有不胜其多的抱歉,后悔不跌,她的悔如同对着大地春阳,燕子的软语商量不定。他们的缠绵如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他说爱玲笔下的人物,或她读过的书中人物,他可以个个知心,却从不同哀乐,亦不落情缘,真真是天道无亲。

她心里是一个百伶百俐的小女孩,她调养自己像只红嘴绿鹦哥。你初看她,是使人诸般不顺眼,她却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也休想。

你看不透她,像佛经里说的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

前人说夫妻如调锦瑟,他就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爱玲的聪明真像水晶心肝玻璃人,知识上总是她强,两人并坐同看一本书,那书里的句子便像街上的行人,只和她打招呼。她的知识即是与世人万物照胆照心。

初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时,只觉得妙笔生花,满纸书香,行云流水,却惊奇怎么会是这般负天地之人的文笔。

读《今生今世》总是流连,我不认为那些灿若莲花的句子只是华丽,而是看得到他每到一处即是风景,虽有人世的种种不安与困顿,亦有着能在水远山长中找到出路的智慧。

胡兰成活的通透,一生深谙黄老之道,这让自己在任何处境里都有一种从容。

他从不执着于人和事,亦不与人事纠缠,这让他不易被困于红尘的事物,那些红尘中与他相遇的女子都如云烟。他最终用文字给予那些曾令他倾心的人和事予以最深情地书写。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

在爸爸住院我陪床的这段时间,终于能停下手边的工作,杂事,连续几天捧起一本书,读下去了。

这是一本介绍张爱玲的书,是我向往已久的,书早就买了,只是被搁置太久,封面看着有些旧了。陪爸爸挂完吊瓶,吃完饭,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基本就空出来了,于是我就带了书去病房。

我很好奇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它是以叙事的口吻讲述了张爱玲和胡兰成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着重写了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到分手的过程。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身世显赫的家庭里,她的祖母曾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小女儿。

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爱玲从小还是过着殷实的生活。她的母亲思想西化,她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厌倦抽鸦片的父亲,和那个没有母亲而变得腐朽的家。

张14岁那年父亲再婚,她和后母的关系很微妙,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礼仪。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她没有和后母请示,后母大发雷霆,并向父亲告状,父亲得知后对她大打出手。

父亲毒打了张爱玲后,把她关在了家中的储藏室。张对这个冰冷至极的家,对她的父亲失望至极。某日趁父亲不注意,她在佣人的帮助下逃出了家。从此她和父亲断绝了往来。

胡兰成出生在浙江嵊县下的一个农村,他12岁时,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户俞姓人家。这对胡兰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俞家是当地的小财主。胡后来上学,娶妻都得到了俞家的资助。

在认识张爱玲之前,胡兰成已经有了三任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玉凤是受父母之命在乡下完婚。婚后,他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谋职,妻子在乡下伺吩他的母亲。

后玉凤染病逝世,胡在同事(当时胡在广西一所中学当老师)的介绍下和一个叫全慧文的女子结婚,并在几年后纳妾。

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相识是因为一个叫苏青的编辑。那时张爱玲凭着她出色的文字天赋已名声大噪,胡兰成看过她的小说,可以说对她仰慕已久。

胡找到了苏青,软磨硬泡地问她要了张爱玲的住址。

张爱玲性格孤傲,是不见生人的。胡兰成在纸条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电话地址后,就离开了张爱玲的住处。

姑姑把胡兰成留下的纸条交给张爱玲,当她看到“胡兰成”三个字时心里不禁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之感。

虽然他们从未见过面,可对彼此的文字是熟悉的,张爱玲决定回访胡兰成。

这次见面成就了他们后来的姻缘。长达五小时的长谈让他们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熟悉感。话题大多围绕张爱玲的小说,胡对她的小说熟记于心,并对她是一片溢美之词,抒发着他的感叹。

在张爱玲离开时,他们已经走得很近。这次见面后,胡兰成决定要追求张爱玲。

虽然在接触张爱玲之前,他已经接触了不少女性,可没有一个女子如张爱玲般聪慧,有出众的才华,有渊博的学识。他觉得张爱玲是真正能走进他心里的女子。

于是在张回访他的第二天,他就重访了了张爱玲。

胡兰成这次一坐又是很久,依旧是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他讲创作理论,他的文学观,他童年的苦难,张爱玲不善表达,可她善于倾听,他们在一起多数时候,是胡在讲,张在听。这一幕极为和谐,极为温暖。

胡兰成回家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写了情诗给张寄去。在频繁的几次见面、通信后,张爱玲觉得他们的发展有点快了,她写信给胡,让他以后不要再去看她。

胡深谙女子的心事,知道她说的都是反话。不仅没有就此打住,反而比平时更是加殷勤。张爱玲脆弱的心理防线就这样被摧毁,她慢慢对他产生了认同感。

不久后的一天,两人又一次相聚,胡兰成谈起了她登在《天地》上的那张照片。张爱玲听者有意,第二天取出相片相赠,并在相片背后写了赠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当然懂得张爱玲写下这些句子的隐晦意思。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以恋人自居了。

大多时候他们都是关在房子里,说话聊天。胡兰成在张爱玲的影响下文学功底增进不少。那是少有的一段甜蜜时光,两个人从日出到日落,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胡兰成从心里敬佩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是张爱玲给了他真正意义上的情投意合,心意相通。

1944年8月,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了,是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婚书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只是后来时局动乱,胡兰成在汪精卫那儿得到了重用,后一步步沦为汉奸。

在胡兰成逃难的日子里,他又结识了一名叫周训德的护士,并在短时间内就与之谈起了恋爱。

胡兰成整天过着四处逃难,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说他是一个四处留情的人,即使是逃亡生涯也一直有美人在怀。

张爱玲十分担心胡兰成的安危,四处打听他的下落。最后一次见胡兰成是在温州的一个小旅馆里,当张爱玲冒着通汉奸的罪名风尘仆仆来寻夫,她看到的是丈夫身边又多了一个范姓女子,三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张爱玲本就为周训德一事有芥蒂,这又多出一个范秀美。

而且这次相见,胡兰成表现出了很多的不耐烦,他似乎并不希望见到她,一直劝她早点回去。

三个人尴尬地处了20天,张爱玲在胡催促下无奈离开。

这次见面伤透了张爱玲的心。1947年,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已脱险境,终于给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还顺带给胡兰成寄去了30万她的稿费。

至此张爱玲胡兰成这段旷世之恋,落下了帷幕。

这之后胡兰成去了日本。在那儿再娶他人。张爱玲辗转于香港和美国。在她36岁那年与65岁美国作家赖雅结婚。


民国女子——张爱玲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_。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胡兰成是浙江嵊县胡村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个发妻玉凤,在玉凤过世之时,胡兰成借贷以葬妻魂,却四处碰壁。对此,胡兰成后来回忆说:“我对于怎样天崩地裂的灾难,与人世的割恩难爱,要我流一滴眼泪,总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时的啼哭,都已还给了母亲,成年的号泣,都已还给了玉凤,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身闯世界的文人,在挣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观。所以在汪精卫为组织伪政府而四处拉拢人才时,他们看上了胡兰成。而胡兰成也不顾是非黑白地应允,成了民族的罪人。此时的胡兰成,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正在南京养病。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想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像个作家,倒像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小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句话,就忽地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这怎么可以”的潜台词是从两个人般配与否的角度去比较的,前提是已经把两人作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三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1/3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