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战役过程简介
临汾战役过程简介临汾战役牺牲了多少人?临汾战役简介:临汾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和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山西省临汾县城进行的攻坚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临汾战役的背景:1947年底山西省运城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在晋南仅剩下临汾孤城,驻有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第66师和西安“绥靖”公署所属第30旅(欠1个团)、第27旅炮兵营及6个保安团、2个补训团,连同附近4个专署、15个县的保安警备队等共2.5万余人,山西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统一指挥。临汾西靠汾河,东、南、北三面地形开阔,城垣坚固,城高15米,顶宽10米,底宽25~30米,且东关筑有外城,易守难攻。守军以城郊3~7公里内的村庄、据点为外围阵地,以城墙、环城外壕和城周31处碉堡群为主阵地,以环城内壕、街巷工事为核心阵地,构成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企图固守待援。临汾战役的过程: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为全部解放晋南,策应中原、西北战场作战,并为夺取太原创造条件,奉命组织前线指挥所,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所部第8、第13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共5.3万余人夺取临汾。针对该城设防坚固和攻城部队重火器少等情况,决定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攻城手段。战役预定于3月10日发起。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因西北战场需要,开始将第30旅由临汾空运洛川。晋冀鲁豫军区前指为滞留该敌,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决定提前发起战役。派第8纵队第24旅攻占城南飞机场,击毁运输机2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空运计划。其余各部队由东、南、北三面对临汾发起攻击,扫除外围据点,挖掘破城坑道,创造攻城条件。至22日,相继拔除崔家疙瘩、火车站、高河店、尧官庙等外围据点,打退国民党守军30余次反扑,逼近东关外城。23~27日,第13纵队两次攻击东关未克。晋冀鲁豫军区前指调整部署,以第8纵队第23旅和第13纵队第37旅分别由东关东北、东南两面攻击,同时加速坑道作业。10日,第23旅挖掘的4条坑道有3条同时爆破成功,炸开东关城墙。第23、第37旅迅速攻占东关,战至11日上午,歼守军第66师大部。16日开始,解放军攻城部队与国民党守军之间展开了以挖掘坑道与破坏坑道为中心的激烈斗争。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城东,第13纵队在城南,以地面攻击配合地下挖掘,克服土工作业缺氧、发出声响和不易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难,共挖掘主坑道15条,掩护坑道40余条。国民党守军则汲取东关失守的教训,进行以挖掘防御地道和实施爆破为主的反坑道作战;同时,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施放毒气弹、燃烧弹,并以第30旅出城反击。解放军攻城部队挖掘的大部分坑道被破坏。晋冀鲁豫军区前指再次调整部署,将第13纵队主力调至城东,会同第8纵队主力攻城;第8纵队第22旅、第13纵队第39旅和太岳军区部队1个团调至城西汾河西岸阻击可能溃逃之敌。至16日,第8纵队第23旅在城东终于成功地把两条各长110米的破城坑道通过外壕底部挖至城墙下。为防再遭破坏,前指决定立即发起总攻。17日19时50分,两条分别装有黑色炸药6000千克和黄色炸药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将城墙两处炸开各50余米宽的缺口,第23旅第69团突击队首先登城。其他部队随即在炮火掩护下也突入城内,并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烈巷战。至24时,全歼国民党守军,临汾战役结束。临汾战役牺牲了多少人:临汾战役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队2.5万余人,俘梁培璜。至此,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第8纵队第23旅战功卓著,晋冀鲁豫军区前指授予其“临汾旅”称号。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共伤亡13500人。临汾战役的意义:临汾战役,是在晋南地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进行的。直接参加战勤的民兵、民工,达134个连,共2万余人;支援的作业器材,仅门板、木檩条即达14万余件,麻袋6万条,从而保障了作战的需要。这个战役的主要特点和经验之一,是我军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手段进行夺关攻城。因而,保证大量土工作业的完成,成为临汾之战战役保障的中心任务,其中包括大量土工作业的组织实施,有效地抗击敌人飞机、火炮对坑道的破坏,反击敌人的袭击、骚扰、挖洞、施放毒气、放水,等等,从而保证了坑道爆破的成功。
临汾战役的过程
临汾战役的过程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为全部解放晋南,策应中原、西北战场作战,并为夺取太原创造条件,奉命组织前线指挥所,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所部第8、第13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共5.3万余人夺取临汾。针对该城设防坚固和攻城部队重火器少等情况,决定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攻城手段。战役预定于1948年3月10日发起。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因西北战场需要,开始将第30旅由临汾空运洛川。晋冀鲁豫军区前指为滞留该敌,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决定提前发起战役。第8纵队第24旅攻占城南飞机场,击毁运输机2架,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空运计划。其余各部队由东、南、北三面对临汾发起攻击,扫除外围据点,挖掘破城坑道,创造攻城条件。1948年2月22日,相继拔除崔家疙瘩、火车站、高河店、尧官庙等外围据点,打退守军30余次反扑,逼近东关外城。1948年2月23~27日,第13纵队两次攻击东关未克。前指调整部署,以第8纵队第23旅和第13纵队第37旅分别由东关东北、东南两面攻击,同时加速坑道作业。10日,第23旅挖掘的4条坑道有3条同时爆破成功,炸开东关城墙。第23、第37旅迅速攻占东关,战至11日上午,歼守军第66师大部。16日开始,攻城部队和守军之间展开了以挖掘坑道与破坏坑道为中心的激烈斗争。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城东,第13纵队在城南,以地面攻击配合地下挖掘;克服土工作业缺氧、发出声响和不易掌握方向等一系列困难,共挖掘主坑道15条,掩护坑道40余条。守军则汲取东关失守的教训,进行以挖掘防御地道和实施爆破为主的反坑道作战;同时,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施放毒气弹、燃烧弹,并以第30旅出城反击。攻城部队挖掘的大部分坑道被破坏。前指再次调整部署,将第13纵队主力调至城东,会同第8纵队主力攻城;第8纵队第22旅、第13纵队第39旅和太岳军区部队1个团调至城西汾河西岸阻击可能溃逃之敌。1948年3月16日,第8纵队第23旅在城东终于成功地把两条各长110米的破城坑道通过外壕底部挖至城墙下。为防再遭破坏,前指决定立即发起总攻。17日19时50分,两条分别装有黑色炸药6000千克和黄色炸药3500千克的坑道爆破成功,将城墙两处炸开各50余米宽的缺口,第23旅第69团突击队首先登城。其他部队随即在炮火掩护下也突入城内,并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至24时,全歼守军,战役结束。
临汾有哪些红色革命根据地
推荐景点:临汾战役纪念馆、临汾烈士陵园 、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文物古迹甚多,自然景观秀丽,野生动物种类丰富。临汾战役纪念馆临汾战役纪念馆,又名临汾烈士陵园,位于临汾市区城南尧庙北面,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纪念馆坐北向南,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门前有徐向前元帅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纪念碑居园内中心。纪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圆顶公墓群等多处建筑。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临汾战役纪念馆已成为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的园林式纪念馆。临汾烈士陵园临汾烈士陵园位于城南尧庙宫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现今已成了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风景优美、肃穆雅静的园林。陵园座北向南,高耸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踞中心。-元帅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于纪念碑正面。除此,园内还建有仿古式门楼、憩亭、“临汾攻坚”展览馆、《革命英雄纪念馆》、《临汾建设成就》展览厅、骨灰堂等。这些建筑设计精美,布局得体。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晋西革命纪念馆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车家坡村龙凤山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52平方米,陈展面积2780平方米;设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个展厅,包括党的早期活动,即创建革命武装、红军东征、晋西会议、午城战役、根据地建设、晋西事变、东川战役、全区解放、踊跃支前、伟大胜利等单元内容。
临汾有哪些红色革命根据地
推荐景点:临汾战役纪念馆、临汾烈士陵园 、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文物古迹甚多,自然景观秀丽,野生动物种类丰富。 临汾战役纪念馆 临汾战役纪念馆,又名临汾烈士陵园,位于临汾市区城南尧庙北面,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纪念馆坐北向南,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门前有徐向前元帅的全身站像,革命烈士纪念碑居园内中心。纪念碑正面是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圆顶公墓群等多处建筑。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临汾战役纪念馆已成为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的园林式纪念馆。 临汾烈士陵园 临汾烈士陵园位于城南尧庙宫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现今已成了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风景优美、肃穆雅静的园林。 陵园座北向南,高耸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踞中心。-元帅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于纪念碑正面。除此,园内还建有仿古式门楼、憩亭、“临汾攻坚”展览馆、《革命英雄纪念馆》、《临汾建设成就》展览厅、骨灰堂等。这些建筑设计精美,布局得体。 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 晋西革命纪念馆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南1.8公里处的车家坡村龙凤山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52平方米,陈展面积2780平方米;设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个展厅,包括党的早期活动,即创建革命武装、红军东征、晋西会议、午城战役、根据地建设、晋西事变、东川战役、全区解放、踊跃支前、伟大胜利等单元内容。
临汾战役的概述
临汾战役的概述临汾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和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山西省临汾县城进行的攻坚战。95岁一等功老兵深藏功名72年,他都经历了哪些战争? 山东聊城莘县一位95岁老兵家中发现72年前“人民功臣”牌匾,这位老兵叫葛世田,1926年11月出生,1943年9月入伍,因战斗英勇,两次荣获一等功。1949年,观城县第五区人民政府为他赠送了“人民功臣”的牌匾。但他从来没有对外人提起过,工作人员发现这块牌匾时,它正压着自家的粮食缸。老人获得如此成就,那是用命换来的,随着“人民功臣”的牌匾被发现,老人的英雄往事也被翻出。葛世田随部队参加过晋中战役。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等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这场战争解放了14座县城,并为后续取得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晋中战役胜利后,葛世田又跟随部队参加了太原战役。太原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场大型战役,这场战役一共历时六个多月。我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共计伤亡4.5万人,最终,在1949年4月24日,我们取得了太原战役的胜利,葛世田也是大命,最终活了下来。在休息几个月后,葛世田又跟随部队在1949年七月份参加了扶眉战役。这是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战场上与国民党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这场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基础。在扶眉战役取得胜利后,葛世田跟随部队参加了临汾战役,这次战役肃清了外围据点,歼灭了国民党守军大部。葛世田在这场战役中,左胸受到枪贯伤,此后经常会出现咳血呼吸困难等情况,也正是由于身体原因,葛世田于1954年退伍。葛世田退伍后,回到了老家聊城市莘县,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由于他常年在沙场奋战,身体存在大量旧伤,退伍20余年后,仍然在后背处取出了当年上战场时遗留的弹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段过去,也没有麻烦政府给他任何优待,而那块“人民功臣”的牌匾,葛世田也将它捐给了聊城市退役军人荣誉馆。这位老兵叫葛世田,1926年11月出生,1943年9月入伍,他的一生经历了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 ,临汾战役,在临汾战役中负伤退伍,这位老兵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