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鉴赏]古文观止(原文+译文 共225篇)_古文观止中的名篇
【名篇鉴赏】
古文观止(原文+译文 共225篇)
郑伯克段于鄢
石碏谏宠州吁
齐桓公伐楚
子产不毁乡校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邵工谏厉王弭谤
赵宣子论比与党
吴子使札来聘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文子室成
苛政猛于虎
苏秦以连横说秦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冯谖客孟尝君
触龙说赵太后
乐毅报燕王书
逍遥游
庖丁解牛
秋水(节选)
劝学(节选)
谏逐客书
会稽刻石
狱中上梁王书
过秦论(上)
治安策(节选)
论贵粟疏
上书谏猎
项羽本纪(节选)
周亚夫军细柳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滑稽列传(节选)
太史公自序(节选)
报任安书
答苏武书
报孙会宗书
苏武传
霍光传(节选)
论盛孝章书
登楼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洛神赋
与山巨源绝交书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班超传(节选)
狱中与诸甥侄书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别 赋
北山移文
答谢中书书
与陈伯之书
与宋元思书
三 峡
哀江南赋序
谏太宗十思疏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右溪记
原道
原毁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讳辩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张中丞传后叙
蓝田县丞厅壁记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陋室铭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段太尉逸事状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憎王孙文
三戒(并序)
愚溪诗序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阿房宫赋
书褒城驿壁
英雄之言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岳阳楼记
朋党论
释秘演诗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州昼锦堂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与高司谏书
袁州州学记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爱莲说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谏院题名记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留侯论
贾谊论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石钟山记
方山子传
日喻说
答谢民师书
潮州韩文公庙碑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上枢密韩太尉书
六国论
黄州快哉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金石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登西台恸哭记
送秦中诸人引
送何太虚北游序
大龙湫记
阅江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大言(又名《尊卢沙》)
卖柑者言
司马季主论卜
书博鸡者事
越巫
吴士
移树说
医戒
里妇寓言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瘗旅文
送宗伯乔白岩序
说琴
沧浪亭记
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答茅鹿门知县二
任光禄竹溪记
朱碧潭诗序
青霞先生文集序
叶子肃诗序
豁然堂记
报刘一丈书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又与焦弱侯
赞刘谐
牡丹亭记题词
可楼记
徐文长传
虎丘
浣花溪记
游黄山日记(后)
核舟记
陶庵梦忆序
西湖七月半
柳麻子说书
五人墓碑记
狱中上母书
张南垣传
九牛坝观觝戏记
原君
廉耻
与友人论门人书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李姬传
吾庐记
大铁椎传
传是楼记
江天一传
口技
阎典史传
书左忠毅公逸事
狱中杂记
游万柳堂记
梅花岭记
祭妹文
书鲁亮侪
万斯同先生传
登泰山记
袁随园君墓志铭
哀盐船文
出关与毕侍郎笺
游庐山记
谢南冈小传
闲情记趣(节选)
记棚民事
游小盘谷记
病梅馆记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观巴黎油画记
记超山梅花
湖之鱼
邹容传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少年中国说
《古文观止·辨奸论》译文与赏析
辨奸论 辨奸论 北宋·苏洵 【题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本文作者尚有争议,旧说以为是苏洵为了讥讽王安石的“不近人情”而作,现在认为这是南宋初年邵伯温假托苏洵之名而作的。这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32],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33],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34]?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注释】 [32]静者:心态平静、思维冷静的人。 [33]础:房柱下的基石。润:潮湿。 [34]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 【译文】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情理有它本该如此的根源。天下只有那些心态平静,思维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的迹象中预见日后显着的结果。月亮周围出现光环,预示着天要刮风,柱底回潮湿润,预示着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因果关系,它们抽象渺茫而难以了解,变化多端而不可预测,怎么能和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幻相比呢?就算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是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喜爱或憎恶扰乱了他们的内心,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们的举动啊。 【原文】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35],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36],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37],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注释】 [35]忮(zhì):嫉妒,贪求。 [36]中主:中等才能的皇帝。 [37]眩:同“炫”,蒙骗,迷惑。 【译文】 从前,山巨源看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老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就现在的事情而言,其中的道理固然有可以预见的地方。据我看来,王衍这个人,不论他的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欺世盗名的地方,但他不嫉妒,也不过分贪求,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如果晋朝不是晋惠帝当朝,只要有一个才能中等的君主当权,就算有千百个像王衍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像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也不足以蒙骗天下,如果不是唐德宗的昏庸鄙陋,又怎么能够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或许未必一定如此吧。 【原文】 今有人[38],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39],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注释】 [38]今有人:指王安石。 [39]夷、齐:伯夷,叔齐。两人都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以忠正廉洁着称于世。 【译文】 现在有某人,嘴里吟诵着孔子、老子的话,行动像伯夷和叔齐一样高洁,收罗了一伙追求名声的士人和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他们相互制造舆论,私下竞相标榜,自以为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然而他们内心阴险狠毒,志趣和普通人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祸患难道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吗? 【原文】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40],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41],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42],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注释】 [40]浣:洗濯。 [41]囚首丧面:形容不注意修饰。 [42]奸慝(tè):奸邪,邪恶。 【译文】 脸脏了而不忘记洗脸,衣服脏了而不忘记洗衣,这是人之常情。如今他却不是这样,穿着奴仆的衣服,吃猪狗一样的食物,头发乱得像囚犯一样,面孔像居丧者一样布满尘垢,可是他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一类的人。这个人借助当世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没有呈现出来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君主和推崇贤能的宰相,也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成为天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这并非王衍、卢杞所能比的。 【原文】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赫赫之功。”如果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会被认为是错的,而这个人也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知道他造成的祸患将会达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天下将遭受他的祸害,而我也会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评析】 全文是围绕“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展开论述的,中心是强调了“辨奸”。 文章首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然后又通过历史上山巨源预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说明他们善于见微知着,但又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进而推导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危害国家的结论。 这种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个别缺点来判断其政治品质的逻辑,是非常错误的;这种影射咒骂、攻击人身的写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除此之外,文章提出了“见微知着”的观点,即从小事的发展动向可以预知事情的发展态势乃至结果。这便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韩愈的“杂说”有哪些?
杂说》
作者:唐·韩愈
杂说一《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杂说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杂说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杂说(4)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骈: (pián) 2.枥: (lì) 3.石(dan四声) 4食马、食也、食之(si四声)
韩愈《马说》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今音为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希望对亲,有帮助
希望亲能采纳、。
韩愈的《马说》四篇
杂说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杂说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杂说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