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是什么?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是指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1)古代原子论。(2)道尔顿原子论。(3)汤姆森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4)波尔原子模型。(5)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卢瑟福的原子带核模型中没有原子核外电子的结构。1913年, 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总结当时最新的物理学发现(普朗克黑体辐射和量子概念、爱因斯坦光子论、卢瑟福原子带核模型等)的基础上建立了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型, 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后人称为玻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星模型”“定态假设”“量子化条件”“跃迁规则”等内容。波尔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是什么?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是:一,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二,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三,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四,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五,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论:1.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2.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3.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简述原子结构的三种模型及其成功之处
第一种:道尔顿模型,认为原子是密不可分的;第二种,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空间结构中均匀分布着电荷现代原子模型,认为电子是呈电子云分布,其出现在某个位置是随机的。第三种,卢瑟福模型(枣糕模型),认为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且占据了原子大部分的质量,电子绕其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既然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扩展资料: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1891年生于英国,曼彻斯大学毕业后,专攻放射性现象的研究。 后到剑桥大学,在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取得许多成绩。 1935年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到美国从事核武器研究。 1974年逝世。他发现,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同,但是他不带电,中子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原子的质量要比质子和电子的总质量大,他也因发现中子而获1935年度诺贝尔奖。
谁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