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爱丽丝钢琴曲

时间:2024-08-12 09:31:06 编辑:莆仙君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是多少级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钢琴曲一般为5-6级。是一首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迹:“为爱丽丝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贝多芬”。“爱丽丝”是谁?已无从考证。因为这一作品的原稿问世之时,作者已经去世整整四十年了。此曲是一首极为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节奏轻快而舒坦,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扩展资料1、RichardClayderman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理查德克莱德曼黄金典藏三部曲》中,2002-10-0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2、尤大淳演奏的《贝多芬:献给爱丽丝(ForElise)》,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界钢琴名曲精选少女的祈祷》中,1994-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3、StefanObermaier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大酒吧音乐》中,201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献给爱丽丝》这是贝多芬的哪首曲子啊?

《献给爱丽丝》(fürEl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发表。《献给爱丽丝》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以下是《致爱丽丝》钢琴单手简谱(如用单手可只弹上面一行主旋律部分,待熟练以后再把左手加进去):“卡农”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其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约翰·帕赫尔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以下是《卡农》钢琴单手简谱(如用单手可只弹上面一行主旋律部分,待熟练以后再把左手加进去):

你能谈谈听完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有什么感想吗?

我想象到了我和我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首曲子的曲风比较轻快且唯美,旋律也非常动听。听完后,能使人安静下来。我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会安静下来,而且慢慢地,我还会陷入回忆,会想象到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还在家乡,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都在读书,无忧无虑的。我的爸妈也还在家乡的小城镇上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没有离乡别井,非常快乐,非常幸福!每当我听起这首曲后,我都会感慨时光的流逝,因而感到无奈。《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是ABACA。属于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写作背景和灵感主要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到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以此很感动,所以在圣诞夜为这位老人演奏了这一段美妙的音乐。老人听着曲,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钢琴曲好在哪里?

《致爱丽丝》似乎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相信生活的美好,爱情的美好。静静地聆听着这一钢琴曲,似乎把人带入了另一世界,在那里只有快乐,只有美好,只有恬静,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听者就像进入了桃花源。也令我们相信爱情,憧憬爱情。它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致给爱丽丝》曲调温柔而亲切,情调、感情明朗,时而情绪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表现出热烈的情感。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喜欢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喜欢它的欢快的旋律,喜欢它的纯净,喜欢它的浪漫故事,喜欢它的洋溢着的甜蜜感情,更喜欢贝多芬乐观的情操。人们说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闪闪发亮,我却说,《致爱丽丝》像银河中一粒星尘,但它所发出的光却似乎能直透入人心。其舒缓优美的旋律及精神征服了我的心


《献给爱丽丝》音乐赏析-作者简介

《献给爱丽丝》音乐赏析-作者简介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1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莎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表现了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右边的图片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贝多芬于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八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书信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


献给爱丽丝钢琴名曲

《献给爱丽丝》是写给谁的?
钢琴曲 是贝多芬献给恋人苔雷泽的生日礼物。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顶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发表这个乐谱时,却把"特蕾泽"笔误为"爱丽丝",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但我却认为,"特蕾泽"也好,"爱丽丝"要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了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在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听起来好象二人在亲切地交谈

贝多芬创作《献给爱丽丝》的背景是什么?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了》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了保˙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致爱丽丝》是谁创作的?
贝多芬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十七岁少女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C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

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献给爱丽丝》的作者是﹖
《献给爱丽丝》的作曲是贝多芬。

《献给爱丽丝》是全耿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名曲。后来通过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斯曼的精彩演奏而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享受。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谁的作品
贝多芬作曲,理查德只是作为钢琴家演奏的。你下载的那个应该是理查德弹的
《致爱丽丝》是谁创作的
致爱丽丝

外文名称:for Alice

其他名称献给爱丽丝

谱 曲:贝多芬

类 别:钢琴小品

发现时间:1867年

作 者:贝多芬

填 词:贝多芬
帮忙介绍一下《献给爱丽丝》的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暱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另外的两种说法如下: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4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献给爱丽丝》的意境是什么?
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小曲创作于1810年4月,是贝多芬为他的女学生爱丽丝所创作的一首富于情趣的精致的钢琴小品。 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共分五个部分(A+B+A1+C+A2),主部(A)先后出现了三次。主部与主部之间先后有两个插部(B、C)插入。两个插部分别塑造了与主部不同的音乐形象。因此使得整个乐曲即存在着形象与性格的对比;同时,又由于回旋曲式特定的陈述方式,将它们又有机地联结在一个整体之内,使得这首乐曲充满了情趣。 主部音乐以8/3拍的节奏,在a小调上出现。开始的音乐感觉亲切、纤细,灵巧而富有叙述性;接着的音乐又趋于明朗和开放。音乐形象使人感觉非常亲切热情,质朴而富有情趣。透过这种描述似乎使得我们看到了一种少女的天真和纯洁。 第一插部是很有色彩的。它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新的调性上(F大调),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a小调柔和温情的情绪中一下跃入F大调明亮欢快的气氛之中,仿佛使人置身于蓝天露茵之间,呼吸著清新的空气。它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女孩天使般形象的赞美。乐曲紧接在进入了第一插部的第二乐段,在C大调上奏出了歌唱性十分强,并且十分活跃的华彩乐句,它活灵活现地为人们描绘出了女孩心灵的另一个侧面,使人感到在端庄的同时,仍然不失欢快与活跃、爽朗而天真的禀赋。 在紧接着主部的第一次再现而出现的第二插部(C)里,乐思由主部的温柔、灵巧、秀丽;第一插部的明朗、天真、自信而进一步深化。严肃、坚定是第二插部的特点。仿佛是一位履历人生的老人正面对着一颗充满著纯真的心灵慨叹人生。 流畅而活泼的半音阶下行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部的第三次出现,使人们重又回到了一种洋溢着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的情趣中,并明快地结束了整个乐曲。
致爱丽丝”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莫扎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