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意思是吃饭和性爱是人的基本欲望。食色性也衍生出了饮食男女一词,所谓饮食男女,就是人吃饱了以后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简言之就是饱暖思淫欲。可见吃饭对于男女关系来说是很重要的事。必须先桌上然后再床上。 对于色的解释有很多说法,你认为的是“喜欢漂亮的、美好的东西”,这个解释也行。色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本没有性的意思,直到唐朝《心经》里“色即是空”也不是情色的意思。这个词真正的含义要看上下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的意思是“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是人的天性”。食,基础义就是吃饭,色的意思可以指外表(色厉内荏),指美丽的容颜(色衰爱弛),在佛教用语中也可以指物质(色即是空)。性,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食色性也”这句话语出《孟子·告子上·第四节》: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思是: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扩展资料:“食色,性也”这句话既非孔子说的也非孟子说的,它出自《孟子》,是孟子的辩论对手,告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于是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色性也 (汉语词语)
食色性也,是谁说的
告子。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四节》原文: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释义: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是外因引起的呢?” 告子说:“他(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肤色)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的缘故,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孟子说:“白马的白,没有什么区别于白人的白;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也没有什么区别于对长者的尊敬的吗?再说,是认为长者那里存在义呢,还是尊敬他的人那里存在义呢?”告子说:“是我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由我决定爱谁的,所以说(仁)是生自内心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由对方年长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国引起的。”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烧的肉,同爱吃自己烧的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有这种情况,那么爱吃肉也是由外因引起的吗?”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这句话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孟子·告子上》中告子的观点,意思是:对于人来说,享受吃喝也好,喜欢繁华美好的事物也好,都只是人的天性罢了。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告子只说出了人有动物的相类似的特性。孔子观点是: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释义:人太过追求好色的本性,却没有追求好德的本性,会因为偏物不博,辩是非则有不察。出处:《论语·子罕》《论语·卫灵公》孟子观点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释义:仁义礼智都不是外界锻造给自我的,而是自我本来就有的。孟子并未驳斥告子对食和色的论述,而是强调了义也是本性。儒家首先是把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欲望放在第二位。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