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心肌

时间:2024-08-12 07:32:26 编辑:莆仙君

心肌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疾病概述 5 疾病描述 6 症状体征 7 疾病病因 8 病理生理 9 诊断检查 10 鉴别诊断 11 治疗方案 12 并发症 13 预后及预防 14 流行病学 15 特别提示 附: 1 治疗心肌病的穴位 1 拼音 xīn jī bìng 2 英文参考 cardiomyopathy myocardiopathy 3 疾病分类 心血管内科 4 疾病概述 近年来,临床和病理学家将原因不明而又非继发于全身或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肌原发性损害定名为原发性心肌病(primary cardiomyopathy)。它是非风湿性、非高血压性、非冠状动脉性心肌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其病理过程属于代谢性而非炎症性,在发病机制上与其它已知病因引起的心脏病无关。相反,若心肌病变与已知病因有关,或继发或伴发于某种全身性疾病时,则称为继发性心肌病(secondary cardiomyopathy)。原发性心肌病较少见,但分布于世界各地。对本病的概念、定义和病理变化等还有不同的认识,分类也较混乱。 心肌是心脏舒缩的动力结构,对物理性(如缺氧)、化学性(如药物、毒素)和生物性(如感染因子)等致病因素特别敏感。心肌的轻度损伤常表现为细胞核及细胞器的肥大,重度损伤表现为细胞结构的改建和细胞坏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纤维化。这些变化既是各型心肌病的基本病变,又具有代偿适应意义。 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 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始发因素。 1)扩张型心肌的特征主要以心腔扩张为主。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各瓣膜的情况运动正常。有时会合并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2)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心机炎患者超声心动图示有如下特点:“一大”。心室腔明显扩大 ;“二小。”二尖瓣开放幅度小。二尖瓣与扩大的心室腔相比相对较小。 “三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多变薄;“四弱。”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减弱)的特点。 3)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上起病缓慢,多在30岁以前发病,约1/3的病有家族发病史。以气短最为常见,活动后加重。胸痛心悸等。也可有劳累性心前区疼痛,或活动时头晕或昏厥。也有的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少, 超声心电图显示室间隔和(或)左室后壁非对称性的增厚。心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 5 疾病描述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6 症状体征 密切观察有无提示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眩晕、昏厥、体循环或肺循环突然栓塞表现、突然循环衰竭等。体检注意心衰、肺动脉高压及类似缩窄性心包炎体征、心脏增大、心音改变和心律失常等。 7 疾病病因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8 病理生理 具体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 9 诊断检查 1.可作心电图检查、心机械图及心向量图检查、X线胸片检查。 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区分肥厚型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 3.放射性核素检查,必要时可作磁共振成像(MRl)检查。 4.必要时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及心内膜活检。 10 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心肌病的类型及发病原因。 11 治疗方案 1.按心脏病护理常规。 2.尽早明确诊断,积极寻找并治疗病因。 3.休息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对有心肌病而无症状和活动心肌炎病史的患者应适当限制其活动;对有心脏扩大或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则应卧床休息,卧床时间宜根据病情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卧床。 4.有心律失常者,按心律失常处理(同心律失常节)。 5.有心力衰竭者,按心力衰竭处理(同心力衰竭节),应警惕心肌病患者对洋地黄敏感性增加,宜选用作用快、排泄迅速的制剂如地高辛,使用剂量宜小,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6.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者可考虑抗凝治疗(参阅抗凝治疗节)。 7.糖皮质激素应根据病情选用。对伴有严重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缔组织病并发心肌病、过敏性者有一定疗效。 8.肥厚型心肌病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及剧烈体力活动,预防感染和心力衰竭。有左室流出道梗阻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3/d;或美托洛尔25~100mg,2/d。或钙离子拮抗剂,如维拉帕米40mg,3/d;或地尔硫革(硫氮革酮)30mg,3/d。避免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洋地黄、利尿剂等。内科治疗无效,左室间隔显著肥厚者,有条件时可考虑手术切除部分增厚的心肌。 9.限制型心肌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有条件者可试行手术剥离增厚的心内膜加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附:克山病 1.按心脏血管病一般常规。 2.询问流行病学根据,凡诊断为克山病者应有在本病流行区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的历史;或虽在未确定克山病区但具有克山病流行特点的地区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并须排除其他原因的心脏病。 3.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心肌受损的主要表现者,如显著心电图异常,心脏扩大而搏动减弱、奔马律、急性或慢性循环功能不全、显著心律失常等。 4.分型:根据起病缓急及心功能代偿状态分为四型,各型间可以互相转化。 (1)急型:突然发病,或在潜在型或慢型基础上于冬季受寒、精神 *** 或感冒等诱因之后急性发作。重症常迅速出现心源性休克和明显心律失常或急性左心衰。 (2)亚急荆:较急型稍缓,常同时有心源性休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3)潜在型:有心肌损害表现而无明显自觉症状。 (4)慢型(痨型):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12 并发症 最终可以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3 预后及预防 预防: 1、积极治疗可能导致心肌病的原发病。 2、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但切忌不可过累,应多休息,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3、饮食宜清淡,有心衰时应控制钠、水摄人,生活规律,避免受寒而诱发疾病加重。 14 流行病学 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15 特别提示 饮食宜忌 1、忌烟、酒,烟和酒都是对心脏有害无益的东西,应尽量避免。 2、多吃新鲜蔬,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等。 3、饮食宣清淡,不宜吃过咸和油腻辛辣的食品,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预防 1、积极治疗可能导致心肌病的原发病。 2、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但切忌不可过累,应多休息,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3、饮食宜清淡,有心衰时应控制钠、水摄人,生活规律,避免受寒而诱发疾病加重。 治疗心肌病的穴位 间使 功能有一定影响。例如,电针间使治疗冠心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 元沉 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 元见 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 元儿 肌梗死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 曲泽


关于心肌的描述错误的是

一、原题:下列关于心肌的描述错误的是(D)A . 分布于心壁、B . 也属横纹肌、C . 收缩力强D . 受大脑皮质支配、E . 收缩有节律二、心肌(cardiacmuscle)由心肌细胞构成的一种肌肉组织。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的结构基本相似,也有横纹。广义的心肌细胞包括组成窦房结、房内束、房室交界部、房室束(即希斯束)和浦肯野纤维等的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以及一般的心房肌和心室肌工作细胞。前5种组成了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它们所含肌原纤维极少,或根本没有,因此均无收缩功能。但是,它们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脏自律性活动的功能基础;后两种具收缩性,是心脏舒缩活动的功能基础。

心肌细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xīn jī xì bāo 2 英文参考 myocardial cell 3 注解 心肌细胞的类型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并不是同一类型的,根据它们的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型:两类心肌细胞分别实现一定的职能,互相配合,完成心脏的整体活动。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工作细胞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即不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它具有兴奋性,可以在外来 *** 作用下产生兴奋;也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但是,与相应的特殊传导组织作比较,传导性较低。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哺肯野细胞,它们除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小或完全缺乏,故收缩功能已基本丧失。还有一种细胞位于特殊传导系统的结区,既不具有收缩功能,也没有自律性,只保留了很低的传导性,是传导系统中的非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内发生兴奋和传播兴奋的组织,起著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的作用。

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但心室肌复极化过程复杂得多,1期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2期称为平台期,该期间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内流)同时存在,是心室肌区别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3期是由于L型Ca2+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IK)进一步增加所致。扩展资料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成分。(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2)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时,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化。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肌细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骨骼肌

比较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即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差有关。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的离子机制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类似(Na+内流),所以超射值也相似。但心室肌复极化过程复杂得多,1期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2期称为平台期,该期间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内流)同时存在,是心室肌区别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3期是由于L型Ca2+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IK)进一步增加所致。扩展资料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成分。(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2)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时,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化。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阶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肌细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骨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