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2)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四 近日,看了《百家讲坛之苏轼系列》,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品读苏轼跌宕传奇的别样人生,走近苏轼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巨人。 对于苏东坡我们非常熟悉,他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是大散文家,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苏轼六十多岁时,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在艰苦的条件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醒来后,他写了一首诗记录这个梦,诗中写道:“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桩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在花甲之年,犹梦到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可见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正是这严格的要求影响了苏轼的一生,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 不管教育怎样改革,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人性,关注品格,既严厉又慈爱。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篇五 央视当红栏目《百家讲坛》,由康震教授再次“评说苏东坡”。对于苏轼自况人生情怀的词句,康教授引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权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一次途中遇雨后的追记。(注:古时黄州即海南岛,苏轼被贬后的发配地。)东坡公文才绝代,这首诗意泰然自若,任天而动,既不同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冷,也不同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此正是显出苏轼本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情,这潇洒智慧激情的诗句倾倒了千年来的读书人,时至今日,学界仍在评品千年前的苏东坡词章与他的人品情操。 康震先生把“特别富有生活的情趣,特别善于发现创造生活的趣味”作为苏东坡给我们最强烈的第一印象。苏轼在世俗生活中以佛教禅理为味,在一切平凡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心存喜悦,人间便恒常是好时节。说到苏轼“面对生活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更是折服天下人的一大亮色。与李白诗仙比之,李白思想中道家成份居多,苏轼思想中佛禅思想为主。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天道道体的境界,并进一步提出“无不为”,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无私而大公。佛法的精髓——大乘思想不仅要严守小乘的诸恶莫作,进一步还要积极奉行众善,救人济世。苏轼“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称得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处的“青云”绝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功名利禄的“青云”而是一种境界。 《梁溪漫志》记:“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东坡自儋(海南岛)北归,小居阳美(今江西宜兴)……买一宅,坡倾囊而偿之,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衰,何其悲也!……遂与邵(邵民瞻。苏的学生)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钱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竞不索其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把买来的房屋,无代价的还给老妇,并当面焚烧房契不索一文。当时的苏轼刚从海南岛流放几年后回到江西,身文所剩无几,只好借居朋友家。若以当代人看来,就是再富有也未必有此一举了,当今人为房为宅是寸土必争,为此打官司不屈不挠斗争到底,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连放在墙脚的扫帚也常常会被人拿走,与古人相比,我们顿觉汗颜。苏公后借居友人处,于当年病逝,逝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超然与旷达,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具大慈大悲,忘却自我,深爱一切有情众生,不为赞誉,不为受惠,随缘放下,心境开阔。因此才在平和随意的外表下,外呈洒脱而内心清醒,即不逃避社会现实,更不会随波逐流,坚守一颗觉悟心,获得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
阅读时间:三个半小时
阅读内容:第一章到第九章
评说苏东坡的文章、作品有很多,最有名的应该算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书架上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拿起来看,估计买此书的时候还不太了解康震,因为只看过康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的李白和杜甫,后来看了康教授参加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对其好感度节节攀升。加之偶像董卿在节目中讲过中国古代众多诗人词人她最喜欢苏轼,因其乐观、因其豁达。苏轼在文坛的地位加之康震的解读、董卿的倾慕,没有理由不读此书。
书分十二章,从苏轼的少年讲起,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大难临头、潇洒东坡、赤壁绝唱、东山再起、知难而退、一贬再贬、巨星陨落、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东坡印象。
书中的语言偏向口语化,倾向于面对面的解读,涉及到文言文部分康教授会文白对译,站在读者的角度分析问题无疑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从苏轼的家庭、名字、读书、科举、任官、被贬、绝唱、复职、再贬、享受等解读苏轼的一生,身临其境、看康教授的解读犹如遇见苏轼这般。
文字果然是最有魅力的媒介,跨越时空沟通起作者、读者、主人公之间的桥梁。
康震讲苏东坡
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406天
书名:《康震讲苏东坡》
用时:12分钟
推荐阅读:喜欢人物传记的朋友
阅读心得:
这是第一次读苏东坡的人物传记,先读的是康震的版本,我也是在诗词大会上才知道康震老师,他出口成诗的能力可见诗词储备之大。本书是将苏东坡的生平分成9个部分去讲的,然后还有评论性质的几章,比如讲苏轼苏辙的兄弟情深,跟子孙的天伦之乐,还有总结篇的东坡印象。即使是前面的讲述部分作者也会加入整体性的评论,读起来非常顺畅, 而且在生平介绍的时候嵌入那些著名的诗词,让我更能理解到底是在什么境地下苏轼写了这些名句。
读完全本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不仅仅是诗词高手,而是少见的文学全才,心性开阔之人。少年成名,中年仕途大起大落,老年贬至当年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但是他都不改自己的豁达本性,总能在自己的境遇里找到乐趣,所以才会有我们至今都在吃的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酒(这个见得少一点)。这样的心性是如何养成的呢?大概跟他有一双睿智开明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兄弟二人都教育的这么好,我们也能看出来父母的教育很优秀。
书里有一个苏轼跟母亲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以让我们引以深思:
苏轼读到范滂的故事(简单说就是主人公正直为民,查办贪官污吏,后被奸臣所害即将处以极刑,与母亲诀别时深觉对不住母亲不能继续侍奉,他的母亲说“我儿能与忠义之士齐名,死有何惧?母亲理解你为了理想而死。”),深受感动,所以问自己的母亲程夫人,如果自己要做范滂母亲会怎么办?(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是我们的孩子这样问,我们会怎么说。)
程夫人说,“你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由此可见程夫人之深明大义。
正因为苏轼的少年时期得到了爱和正确的教育,所以他之后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去面对朝廷的猜忌、大臣的陷害、贬谪的清苦。同时也是因为在这些艰难岁月里陪伴他的几任贤妻,挚友般的手足,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勇气。可见苏东坡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他的家庭和环境造就了乐天有才的苏东坡,而苏东坡成就了宋词的新高度。
通过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今天我没有从研学的角度,而是从家庭成长的角度分享,也是因为最近正好在思考这些,衷心希望能对大家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