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

时间:2024-08-07 11:46:19 编辑:莆仙君

如何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意思是: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全文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解决困难,要在它还容易的时候,成就伟大要在它还细微的时候。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
因此,有“道”的圣人从不以伟大自居,所以才能成就伟大。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你怎么理解?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要能够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出自《道德经》第63章,原文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释义: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困难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现今的广义的理解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要从细节入手;要想做成难事,也一定要从易处出发。现在流行一段话:“感情不是说说而已,一个人靠不靠谱,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诺不轻许,许必为之”。古话也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道德经解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63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今译】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困难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

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总把事情看得艰难,因此终究没有困难。

【我读经典】

立身处世应依客观情状而为之,不宜主观强制地妄为,以恬淡的心境去体味周围的一切事物。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就像有句话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有人这样认为,说话的“说”字,是“言”字旁加个兑现的“兑”,能兑现的话我们再去讲,不能兑现的话,不要轻易许诺。

现在流行一段话:“感情不是说说而已,一个人靠不靠谱,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诺不轻许,许必为之”。古话也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不轻视任何一件事,总把事情看得艰难,因此终究没有困难。“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谨密周思,细心而为。无论行事求学,这都是不移的至理。

(该篇内容属于“我读《道德经》”专栏系列文章之一,如果对文化经典感兴趣,可进入个人主页阅读更多)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什么意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思是天下所有困难的事必定是从容易的事演变而来;天下所有发生的大事也必定是从细小的地方累积而来的。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赏析: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