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奥号战列舰
陆奥号战列舰陆奥号战列舰,为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所属战列舰。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案”正式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初装备16英寸主炮的超弩级战列舰,试航时速度达到26.728 节,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1943年6月8日中午,停泊在柱岛泊地的陆奥号因3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爆炸当场沉没,1471名舰员只有350人幸存。陆奥号战列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为修正“英国流”战舰在日德兰海战中暴露出的水平防护缺陷,担任主要设计工作的造船中坚平贺让博士将“集中防御”思想发挥到极致。除舷侧水线部装甲和上部副炮装甲带外,其他部位舷侧装甲均削减厚度或予以撤除;水平防御甲板厚度增加到2.75英寸。1930年前后,陆奥号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 是世界上最早装备16英寸(406mm)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前后弹药库、主炮塔天顶盖等部位装甲也有加厚。根据日德兰海战中远距离炮战的教训,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1930年前后,陆奥号二号、三号主炮塔换装10米测距仪,拆除了2座140毫米炮,增加了4座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炮和20门25毫米机关炮,增加了主炮和副炮的最大仰角,拆除了鱼雷发射管。改装中撤除的四号炮塔被用作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教具,海军兵学校改为海上自卫队学校之后,火炮与炮弹在一起展示。
陆奥号战列舰
陆奥号战列舰陆奥号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大于16英寸(406mm)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试航时速度达到26.728 节,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1930年前后,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1943年6月8日在日本广岛港内停泊时因舰内发生爆炸事故遭受严重破坏,后于7月29日沉没。舰艇结构 陆奥号是世界上最早装备大于16英寸(406mm)口径舰炮的一批战列舰,试航时速度达到26.728 节,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该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3800吨,舰长215.8米,宽28.96米,吃水深9.14米,主机动力80000匹马力,最高航速每小时26.5海里。1930年前后,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武器配备 舰载武器装备有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8门)、140毫米口径火炮20门、127毫米口径火炮8 门及 25毫米口径火炮98门等。1930年陆奥号改装时,二号、三号主炮塔换装10米测距仪,拆除了2座140毫米炮,增加了4座双联装40倍径127毫米炮和20门25毫米机关炮,同时增加了主炮和副炮的最大仰角,拆除了鱼雷发射管。改装中撤除的四号炮塔被用作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教具,海军兵学校改为海上自卫队学校之后,火炮与炮弹在一起展示“陆奥”号于1943年6月8日在日本广岛港内停泊时因舰内发生爆炸事故遭受严重破坏,后于7月29日沉没。建造历史 1918年6月1日,陆奥号作为八八舰队计划的一部分,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1921年10月24日竣工。陆奥号与姊妹舰长门号成为日本力量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喜爱,学校的教科书上曾将两舰描绘为男子汉的形象。1921年11月,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英国和美国主张将包括陆奥号在内的各国计划中和未完成之军舰全部废弃,但日本认为刚刚完成试航的陆奥是已完成的军舰,不在此限。双方为此展开了长达3个星期的争论,日本提出陆奥号的建造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小学生的捐款,如果将其废弃则无法向国民交代。西方记者一度报道说陆奥号的舰名与明治天皇的名字睦仁读音相同,因此日本必然全力争取[3]。英美方面的调查由于日本的干扰,没能抓住陆奥号未交付使用的确证。最终日本被准许保留陆奥号,而美国得以继续建造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继续建造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 1922年“长门”级战列舰两艘,即“长门”号和“陆奥”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陆奥号得以残存到战争后期,太平洋战争中,陆奥号参加了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岛海战,但对战局没有贡献。第一航空舰队覆灭后后回到吴港。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左右,停泊在广岛湾柱岛泊地的陆奥号三号炮塔附近突然发生爆炸,重达360吨的三号炮塔飞到与舰桥相同的高度上,舰体瞬间折为两截,前段向右舷翻转,几乎立即沉没;舰艉部竖立起来飘浮着。1943年6月9日2时,于主残骸南方几百呎处沉没。舰员和海军土浦航空队的113位学员、40位教官共1474人中只有353人生还,舰长三好辉彦大佐殉职。1944年7月,从陆奥号的燃料库中回收了约600吨重油。1970年,舰体的大部分被打捞,遗物在日本各地展示。与其他战后被打捞、拆卸的日本军舰不同,陆奥号的舰体仍有一部分残留在沉没处。陆奥号的沉没被掩盖起来,国民直到战争结束都不知晓这一事件。但第一舰队司令长官清水光美中将承担陆奥号沉没的责任,被编入预备役。调查委员会对爆炸原因进行了调查,但没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对爆炸原因的推测有间谍破坏、三式弹自爆、驱逐舰掉落的深水炸弹爆炸等等。日本海军曾打算打捞陆奥号,但由于舰体损坏严重而放弃。1970年,深田船只打捞株式会社重新开始打捞工程,将舰体的约70%打捞上来,一部分遗物在各地展示。
比比谁惨:日本战列舰二战中的结局列表
【话说军世】 自明治维新到1945年战败,日本海军共有10个级别24艘战列舰服役,此外有10艘缴获的战列舰曾在日本海军服役;从1913年到1942年开始计算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是日军参加太平洋战争的主力战舰,本文仅统计参与到二战时代的日本战列舰,以及它们的各自结局。 金刚号战列舰,属于金刚级,(英国建造,其他同级为日本制造)1913年完工,1944年11月21日,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 Balao级潜水艇海狮号的鱼雷击沉。 比睿号战列舰,属于金刚级,1914年完工,1942年11月12日,瓜岛海战中,成为美军集中打击的重点目标,遭美军华盛顿号战列舰重创,选择自沉,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 榛名号战列舰,属于金刚级,1915年完工,1945年7月19日和28日,在吴港,被美军飞机两次重创,中了十三枚炸弹后座沉。 雾岛号战列舰,属于金刚级,1915年服役,1942年11月15日,瓜岛海战中,命中美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两发主炮弹,随后被美军华盛顿号战列舰重创,两座主炮塔被摧毁,水线部被打穿,而后沉没。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艘被战舰炮战击沉的战列舰。 扶桑号战列舰,属于扶桑级,1915年建成,1944年10月25日,参加了最后一次战列舰对决:苏里高海峡之战,结果被搅局的美国海军驱逐舰,用鱼雷击沉。(注:这是最后一次战列舰对决,最后一次战列舰作为舰队核心主力对决,是1916年日德兰海战) 山城号战列舰,属于扶桑级,1917年建成,1944年10月25日,参加了最后一次战列舰对决:苏里高海峡之战,在这场「 ”钢铁巨兽”的决斗中,被美军战列舰重炮围攻,遭受了暴雨般的主炮「 ”打靶”,还击无力,后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注:在这最后一次战列舰对决中,山城号也成为了最后一艘:与其它战列舰交战的战列舰。) 伊势号战列舰,属于伊势级,1917年服役,1942年,开始改造为航空战列舰,1945年7月18日,被美国飞机击沉于吴港,1947年被打捞后解体,材料用于战后重建工作。 日向号战列舰,属于伊势级,1918年完工,中途岛战役后,1943年改造为航空战列舰,1945年7月24日,吴港,被美国飞机命中10发航空炸弹,随后坐沉。 长门号战列舰,属于长门级,1920年完工,活过了整个二战时代,是日军12艘战列舰中,唯一没有在太平洋中沉没的;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被水面核爆炸试验损伤严重,5天后沉没。 陆奥号战列舰,属于长门级,1921年完工,1943年6月8日,在吴港外海的柱岛锚地,因为自己的三号炮塔弹药库爆炸事故,而后沉没。 武藏号战列舰,属于大和级,1943年服役,1944年10月24,莱特湾海战中,被美机命中19条鱼雷和17枚炸弹沉没,沉没于菲律宾锡布延海。 大和号战列舰,属于大和级,1941年服役,1945年4月7日,冲绳岛战役中,在前往冲绳岛进行自杀特攻行动中,被美军舰载机命中10枚鱼雷24枚炸弹,而后沉没。 1913年到1942年,日军拥有12艘主力战列舰,只有长门号1艘幸存到了1946年,包括大和号武藏号在内,7艘在海战中被击沉或者重创后自沉,吴港则成为了另外四艘的「 ”坟墓”,榛名号、伊势号和日向号被美军击沉,陆奥号则倒霉的「 ”自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