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状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难听而落榜,他最终成了什么人物?
这个人就是谭延闿,这个人明明是高中状元,但是当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名字过后嫌弃他的名字,直接取消了他的成绩,但是就是他最后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主席。他是两广总督谭钟麟的儿子,从小就是非常的勤奋,在13岁之时也是成功成为了秀才,在22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科举考试,学识渊博的他在这次考试当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但是谁也想不到,他的这个状元还没成功拿到,就飞了,原因就是慈禧嫌弃他的名字。那时的状元都是被慈禧钦点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慈禧也都是走个过场罢了。下面的官员也都把这些学生的成绩名次都是排好的了。但是在慈禧开启了信封之后,看到谭延闿这个名字它也是一下就联想到了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再仔细看,他的籍贯也是湖南。这让慈禧又想到了谭嗣同。这就让慈禧非常不爽。当场就直接取消了他的成绩。最后一个叫做刘春霖的人被慈禧钦定为状元,而谭延闿只得到了一个进士的位置,虽说也是能够入朝为官,但是和状元相比却是天差地别也是让他非常难过。最后清朝灭亡了,谭延闿也就回到了老家教学。一直到了后来,因为他参加了护国运动,而且最为关键的就是他成功的站到了对的一方,聪明的他没有选择袁世凯,而是孙中山。一直到了1928年的时候,他也是成功当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
民国四大书法家是谁
民国四大书法家,一说国民党内四大书家[1],分别指谭延闿(楷书)吴敬恒(篆书) 胡汉民(隶书)于右任(行,草书)。 [编辑本段]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
谭延闿及其楷书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
“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2]。 [编辑本段]吴敬恒 吴敬恒(1865年-1953年),字稚晖,出生在中国江苏武进和中国江苏无锡交界处的雪堰桥。
吴敬恒及其篆书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
1950年代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他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吴稚晖“世界学术文化伟人”称号,为二十世纪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
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编辑本段]胡汉民 胡汉民[3](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
胡汉民及其隶书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曾任广东省省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长等职务,
对书法颇有研究,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胡汉民,工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晚工曹全碑,极神似,集字为诗如己出。” [编辑本段]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于右任及其草书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
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
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被誉为“当代草圣”。
慈禧因状元的名字取消了谁,又因名字提拔了谁?
一个本来是板上钉钉的状元,因慈禧嫌他名字难听,而取消了他的状元,谁都没想到,他最终竟成了国民政府主席。另外一人因名字吉利而提拔为状元。第一个人便是谭延闿,熟悉民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人。谭延闿,字组庵(祖庵、祖安),号无畏,1880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家乡为湖南茶陵。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也为进士出身,他虽为朝廷高官,却持躬清慎、廉介有节,家中产业仅住宅一所、田地少许。谭钟麟为官五十年,在陕甘、闽浙、四川、广东等地历任多职。谭延闿是清朝最顶尖的官二代,但从小跟随父亲,不仅读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谭延闿天资聪颖,在父亲的管教下,谭延闿自幼便十分聪明好学。他7岁入私塾念书,在谭延闿13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谭延闿22岁的时候,他参加了科举考试,成功的考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谭延闿26岁时考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成为满清二百多年来湖南出的第一位会元;后来他应殿试列二甲第35名,赐进士出身;在安排官职前的朝考中,他又名列第一,考取朝元。按照这份成绩和谭延闿的家世,成为状元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戏剧性的一幕来了,慈禧太后在见了他的名字后,十分厌恶,取消了他状元的名号。按照惯例,清政府的每届状元都要由执政者钦点,一般来说,这都是皇帝的事。但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光绪帝 对此毫无办法,于是这钦点状元的事务就交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国家选才自有律法,本来这慈禧太后也是走个过场,毕竟国家不可能完全成为执政者的一言堂,就算在封建时期亦是如此。底下的官员已经将本次科举排名给列出,慈禧太后只需要盖个印章就好了。然而,在见到状元谭延闿的名字后,慈禧太后将其与当年的戊戌六公子谭嗣同 联系在了一起,加上两人籍贯都是湖南,这更让慈禧太后感到十分不舒服。在慈禧太后看来,拥有这样一个难听的名字是没资格成为状元的。越想越不舒服的慈禧太后便将谭延闿给划掉了,就这样,原本是状元的谭延闿遗憾落榜,朝廷只给了他一个进士的头衔。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也就满足了,毕竟在清朝末年,进士也是很吃香的。但对于家世显赫的谭延闿来说,这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深受打击的他回到了老家教书。等到清朝灭亡后,谭延闿出山参加革命,到了1928年,谭延闿凭借自己的老资格,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主席。我国历史上最后的一名状元,刘春霖,却是因为名字被慈禧太后选为状元的。刘春霖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慈禧翻到了刘春霖的考卷,慈禧一看心情大好。因为刘春霖的这个名字取得好。春霖,这不是天降甘霖吗?当时慈禧觉得这一名字够吉利,够喜庆,所以就把刘春霖提拔为当朝的状元。刘春霖状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不参与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州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断然予以拒绝。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平津,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同科进士兼留日同学身份,亲自请他担任伪北平市长。刘春霖当面给以痛斥。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其家,并将刘春霖赶出家门。刘春霖经此打击,身心大受摧残,于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