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东汉帝陵

时间:2024-08-05 22:45:43 编辑:莆仙君

明明同样都是皇帝陵园,东汉的陵墓规模为何比西汉要小?

我国的历史悠远绵长,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让人铭记的明君,在他们的继位期间,他们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造福了当时的百姓,也为我们以后的政策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模板。但是在他们死后却有着不同的待遇,由于国力的不同,就导致了他们所建造的陵墓的大小规模不同。基本上年代相差越远,那么各个皇帝所建造的陵墓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东汉和西汉的差距同样很大,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 经过我国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东汉皇帝的陵园规模比西汉皇帝陵园规模小,经过大量的资料表明,东汉皇帝陵墓之所以建造的小的原因有这几种。最首要是害怕皇帝陵园建造的过于豪华会被人为的盗窃,因为在西汉的那个时候对于厚葬的观念十分明显,不管是哪一代的皇帝对于自己陵墓的豪华程度十分的看重,他们会将从百姓收来的赋税的三分之一全部用于修建陵墓,并且陪葬品也是十分的丰富,陵墓中的财富在国家财富中占据了一大部分。 但是正是由他们的行为过于奢华,导致大量的农民的不满,最后发动了农民起义,在农民成功起义并颠覆了王莽政权后,他们所建的陵墓被人哄抢,就连遗体都被破坏了。所以这对东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使他们不敢在将自己的陵墓修建的过于奢华。 所以从东汉开始的每一代皇帝,全部抛弃了厚葬的观念,开始实行薄葬的政策。这才出现了东汉的陵墓比西汉陵墓规模小的现象,这恰恰告诫了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在什么情况,都不能将自己的生活变得过于奢华。

为何东汉的皇帝陵墓那么简陋?

西汉末年,外戚宦官大乱,皇帝长命百岁。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西汉帝国崩溃了。光武帝刘秀白手起家,在昆阳之战后赢得天下,最终称帝统一全国。称帝的刘秀吸取西汉灭亡的教训,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外戚干涉政治。在治国方略上,刘秀倡导儒家思想和“勤于治国”。在经济上,刘秀恢复了文治时期税制中的“三十税一税”措施。在陵墓的建造过程中,刘秀将“勤俭节约”付诸实践。刘秀的原始陵墓在规模和整体规模上都比西汉陵墓小得多。刘秀之后,无论是汉明帝、张寒帝、汉和帝,东汉皇帝的陵墓都比西汉小,他们玩弄政治,任用宦官来扰乱国家。西汉皇帝镇压豪强,对皇权的限制较少,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建造陵墓。然而,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建立了东汉政权。受到豪强的限制,皇帝不能为所欲为,东汉帝陵也不能像西汉帝陵那样修建宏伟的陵园。东汉皇帝找不到西汉陵墓的工程图。另外,他怕陵园被盗,受“勤俭”限制,受豪强限制,所以东汉陵无法恢复西汉陵的雄伟。东汉陵的整体规模比西汉陵小得多。汉代的皇帝都葬在同一个陵墓里,但大部分都在陵墓的东面,土丘比陵墓小,但吕后土丘的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土丘相等。从杨凌开始,在后主的坟堆周围修建了一堵平的方形夯土墙,每堵墙的中间有一扇门,外面有一扇双门。东汉墓地周围的建筑也不同于西汉。他们不用砌墙,而是用“走马”。通往陵寝的神道两旁还排列着一对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修建石雕的先例,进一步彰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个体系是后来的朝代所使用和发展的。东汉陵的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棺的制度,用石头建造棺室,称为“黄肠石”。东汉的十二个陵墓中,除了狄咸的禅陵离河内县的杨珊很远之外,其余十一个都在洛阳古城附近。自东汉以来,皇帝陵园的面积有所减少,标志着皇帝丧葬事务的处理逐渐由“厚葬”向“薄葬”转变。东汉陵的环封也对后世帝王陵墓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十一帝陵和东汉十二帝陵被盗取过吗?有的详细列举一下。

有被盗过。据《后汉书》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连吕雉的尸体都遭到奸污。据说是当时看到吕后的尸体就像生前一样,所以盗墓者才起了淫心。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他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最大的浩劫在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为了筹集军饷,他们将目标指向了茂陵。这次盗掘茂陵地宫,起义军搬运了3天,或许是宝物太多以至于大量的金银器皿散落在茂陵周围。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扩展资料:西汉的帝王陵墓为何几乎全部都被盗挖过。西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汉民族就形成于这个时代,汉民族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由于秦代仅存在了十五年,因而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应该说是完成于西汉。西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到平帝刘衎,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除文帝和宣帝分别葬于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上外。其它九个皇帝葬就葬在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这九座帝陵东自高陵县马家湾乡,西至兴平县南位乡,东西一线排开,绵延百余里。由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据《汉旧仪》及《皇览》等书记载,西汉帝陵一般占地7顷,墓冢修筑于陵园中心,高12丈。地下墓室深13丈,墓室为方形,通向地面有四门,四门设置联剑、伏弩等暗器,以防盗掘。死者口含蝉形玉石,身着金缕玉衣(用金丝连缀玉片而成的葬服),纳于贵重的梓木棺(称为梓宫)中。梓宫外随葬车、马、丝绸、金银、玉石、珠宝、米谷、兵器、货泉、器皿等。然后四周堆垒层层上好的柏木,木头皆向梓宫,即所谓“黄肠题凑”。文献的这种记载,已有不少被考古发掘所证实。考古工作者曾对汉太上皇陵及宣帝杜陵进行钻探,发现其陵墓各有四条墓道。对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等陵园进行测量,发现其平面均为正方形,门阙在四面墙垣正中。由此可知,西汉帝陵的基本模式为:地下墓室为方形,墓宫四方中央开门(称羡门),由此四门通往地面四条道路(称羡道),四条羡道又向墓冢四周延伸出四条道路,四条笔直的道路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司马门,门外有巍峨的双阙。整个陵园布局的构思简洁明快,线条洗练。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沉稳注重,一派肃穆景象。西汉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未正式发掘。但从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北京大葆台发现的由一万五千多根柏木堆垒而成的黄肠题凑汉墓,可以推知帝陵的金缕玉衣、黄肠题凑之奢华。史载汉武帝的金缕玉衣,更在玉片上别出心裁地雕缕出龙凤龟麟等吉祥的动物形象,这些当然是诸侯王望尘莫及的了。作为帝陵的一整套礼制建筑,寝殿、便殿、陵庙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西汉奉行“日祭于寝,月祭于庙,四时祭于便殿”的陵寝制度。寝殿摆放亡者的神座,守陵人要像奉生者一样,“日四上食”。便殿里存放皇帝生前的衣物器皿,四时于此祭祀。陵庙放死者牌位,每月要从便殿中取出皇帝生前的衣冠,到陵庙中祭祀一番;陵庙每年还要举行二十五次祭祀,其中有一次特别隆重的太牢祭祀。寝殿、陵庙与帝陵密不可分,因而其位置一般距帝陵很近。汉初高祖依秦制,将寝殿,便殿建于陵园之内,惠帝以后,将之移于陵园墙垣之外,但距离不远。陵庙,除高祖、惠帝庙建于长安城、文帝庙在长安城南外,自景帝开始,便改为在陵旁立庙了。在帝陵旁设置陵邑,以保证陵园各项用度及陵区的繁荣,是西汉前中期一度奉行的制度。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消弭东方的反抗势力,大量迁徙关东豪强到关中,其中很多人被迁至长陵。长陵邑人口最多时达到18万人。至元帝时,为缓和社会矛盾,才废止了迁民实陵的制度。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开茂陵的羡门后,数万士兵搬了几十天,陵中的陪葬品还没有搬走一半。直到三百年后的西晋时,陵中的珠玉还没有被盗完。连号称最节俭的文帝霸陵,盗墓者也可以获得不少珠宝。上行下效,大批皇室成员、贵族、文武大臣、地主、商人,也动用巨大的财富来经营自己的地下乐园。西汉这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帝国竟以它的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去修造大大小小的坟墓。帝陵的营建如此煞费苦心,却难逃盗劫和兵火。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的霸、杜二陵。因此,今日人们所见西汉帝陵,墓冢仍高大雄伟,地下的墓室中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 说白了,这些帝王陵墓,无论建得多么奢华,无论耗费了多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最终,都逃不过历史的兴衰成败,在刀兵水火盗墓贼等各种劫难中,一次次被破坏。参考资料:人民网-汉武帝茂陵:西汉王陵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