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辉的人物逸事
救陈嘘云陈茂辉,1912年出生,福建上杭人。解放战争中,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与我华东野战军作战,该师主力57旅旅长陈嘘云受伤后成了解放军俘虏,阵地上,陈嘘云对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政治部副主任陈茂辉连声哀求说“救命啊!贵军的政策我是了解的,请救救我的命吧!”他边说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名片,用那只没有负伤的右手颤抖着递给了陈茂辉。陈茂辉命令士兵把受伤的陈嘘云背下山去,并给以精心的治疗和救护。星转斗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陈嘘云于1975年获特赦,1980年3月光荣地当上了南京市第六届政协委员。这时,陈茂辉正担任着南京军区政治部兵团职顾问,两人同住在南京。昔日的救命恩人住在同一座城市里,岂能不登门一表谢恩之意!于是,陈嘘云拜访了陈茂辉。他紧紧握着陈茂辉的双手,把昔日的救命恩人看了又看,端祥了又端祥,感激地说:“过去我替蒋介石卖命,成了人民的罪人。要不是你陈主任救了我,我这把骨头早在孟良崮上烂掉了。”陈茂辉同样十分激动。他高兴地看到昔日气息奄奄快要一死的国民党俘虏,如今气色很好,精神矍铄,又是光荣的政协委员。他紧紧地握着陈嘘云的手,说:“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早就过去了,别提啦!希望你利用有利的条件,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多作贡献呀!”智破“军需处长”假身份陈茂辉是华东野战军4纵11师副政委,他后来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决战的尾声》。文中写道:卫生处长打来电话,说又抓到一个国民党的官儿,有记者和司机跟随,还有卫士,估计至少是个将官,陈茂辉要他们马上送来。陈茂辉开始审问。“你是哪个部分的?”“十三兵团的。”“干什么的?”“军需。”“不对。”陈茂辉断然地说。“军需处长。”“叫什么?”“高文明。”“这个名字起得不坏啊!你们十三兵团有几大处?”“六大处。”“你先把六大处处长的名字写一下!”陈茂辉递给他一本拍纸簿。这个军官伸手到大衣口袋里去掏笔,袖筒托起,露出一段雪白的手臂,上面还箍着一只亮铮铮的手表。陈茂辉一看就明白了,他是怕这种高级手表会引起别人对他身份的怀疑。陈茂辉打趣地向他说:“手表戴在手腕上才方便啊!”他尴尬地把表往手腕上拉拉,又去掏笔,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美国骆驼牌香烟,再掏,是一袋美国牛肉干,最后才掏出一支派克钢笔,但是,只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手在发抖。“写啊!”陈茂辉说,“难道你们一起的几个处长的名字都不知道吗?”“我知道,我知道。”他说着,又在纸上写,可是,好半天,还是在描原来那几个字:“军需处长高文明。”陈茂辉说:“你还是老老实实讲吧,你是干什么的,不必顾虑。”接着陈茂辉拿出毛泽东写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念给他听,他几乎把头埋到衣领里去了。为了给他一个坦白的机会,陈茂辉叫人带他到一间小磨房去。黄昏十分,看押俘虏的战士来报告出事了,陈茂辉去看了看,这位“军需处长”拿一块小石头敲破了自己的额角。陈茂辉通过审问其他俘虏,弄明白了这位“军需处长”的真实身份。陈茂辉又叫人把“军需处长”带来,笑着问他:“你是不是军需处长高文明?”他垂着头说:“你们都知道了,还问什么!”
陈茂辉的人物生平
1929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杭县赤卫团排长,1930年进入闽西红军学校学习,此后任红23军66师266团三连指导员,参加了闽西苏区反“围剿”作战。1931年进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三营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历任福建军区独立营政治委员,闽西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永定独立营政治委员,中共上杭县区委书记,中共永埔县委副书记兼中心区委书记等。抗日战争时期,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历任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军部特务营教导员,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第三科科长。皖南事变后,历任苏中军区如皋自卫总队总队长兼警卫团副团长、团长,第七师兵工部政委,苏浙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特务团政委,华中军区1师2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3军68师政治委员等,参加了莱芜、盂良崮、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8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三政治委员、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副兵团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2年7月离职休养。2015年3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全歼杜聿明集团对吗
对的。积极堵击和进攻,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违建从徐州撤出的杜聿明集团,除了委员长的正常发挥神助攻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公作美,连续下了十天大雪,国军在重围之中,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南京也派不出援军,只能坐等后勤补给消耗完。黄维兵团本来是奉华中战区的命令来协助徐州剿总,解黄百韬之围来的,但黄维走到半路上就被解放军围住了。到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完全歼灭,黄维已经成了下一个目标。1948年12月1日,国民党徐州守军弃城西逃。我华东野战军随之展开昼夜大追击,至永城陈官庄地区将杜聿明集团30万大军团团包围。为了配合平津战役,我围困杜聿明集团之华野各部,受命“围而不歼”。1949年1月6日,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已被我军切断水上逃跑路线。这时,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集团被困20多天、军心涣散,我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至此,淮海战役以我军取得完胜而结束。 扩展资料:淮海决胜,商丘人民倾尽所有支前。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同在陈官庄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里,国民党士兵又饥又冻,而我军在人民的支援下则丰衣足食。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地区进行时,江苏、山东人民踊跃支前,为我军取得战役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淮海战役移师陈官庄地区后,商丘随之成为了支援前方的最重要区域。刚刚解放不久的商丘人民,在新政权的领导下,掀起了支援前线的高潮:小车推、牲口驮、担架抬,豫东平原上出现了一支支源源不断支援前线的洪流,飞机炸不断,机枪打不垮,敌特破坏不了。1948年11月21日,商丘火车站被设为支援前线的总兵站,不仅中原军区的军需物资,就是冀鲁豫、晋察冀解放区的军需物资,也都先运送到商丘储备,然后再转到各前沿阵地。在周边各解放区的支援下,当时的商丘总兵站迅速集中了大量物资,总兵站内出现了“炮弹山”、“炸药山”、“粮食山”、“布匹山”、“服装山”、“军鞋山”……邓小平到总兵站视察时,看到火车站站台上、仓库里的一座座“小山”,非常高兴。由于战役区域广,只靠火车、汽车运送不能满足前方的需求,当时的商丘地委号召各县出民工。号召一发出,数以万计的民工迅速聚集到总兵站。这些民工不顾风雪、路艰和敌人的飞机扫射,采取肩扛、牲口驮、小车推等方式,日夜往前线运送物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党史上的今天]淮海战役全歼杜聿明集团
揭秘杜聿明谈淮海战役失败:因为太听蒋介石话了
导读: 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所部几次与 *** 作战,均不利。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 “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如果与 *** 决战,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弃徐州,战略撤退,那就赶紧走,不要与共军接战。当时,蒋介石满口答应。当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时,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不听校长的话。结果被 *** 包围。 蒋公的十二门徒之杜聿明 最听话的学生 记得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中有这样的桥段。济南战役期间,杜聿明接到蒋介石从南京打来的电话时,毕恭毕敬地立正站好,连连回答:“是!是!按校长指示办。”一旁的参谋官提醒他:“此时援救济南,对王耀武而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对我部而言则是钻进共军的口袋阵”,又说:“如果前线与南京的电话专线断了,国军才可能打胜仗。”杜聿明严肃而无奈地说:“校长的命令还得听。”杜聿明,恐怕是蒋校长最听话的学生。因为听话,他两次把国军主力带入绝境。 1924年初春,不满20岁的杜聿明来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偶然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便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在校期间,杜聿明对学习从不马虎,军校设置的步、炮、工兵等军事课程、战术战法和队列操练的演示、模拟等,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杜聿明还参加了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真刀真枪的沙场冲杀。 杜聿明之后的军事生涯颇为顺利。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杜聿明被钦点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远征军入缅作战,遭遇失败。美国人史迪威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进入印度。蒋介石则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撤退回国。两个完全相左的命令,让杜聿明陷入到痛苦的抉择中。远征军出发时,杜聿明就自己“归史迪威将军指挥”这个问题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这就是黄埔生,当时非黄埔生的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编为驻印军。第五军翻越野人山回国,吃了大亏。进山时,全军的重武器被全部炸掉。不仅如此,野人山人迹罕至、给养困难,在崇山峻岭中,第五军将士遭遇了成群的蚊子和蚂蟥。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杜聿明第五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学生指挥无能,请校长处分。”但蒋介石因其听话,不仅没有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听话就不用担责任,这是蒋介石给杜聿明的“承诺”。1948年6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上任不久,杜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团去增援济南。杜聿明明知 *** 是“围点打援”,但不敢违抗“校长手谕”。途中,获悉济南沦陷,王耀武被俘,杜才急忙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当时,杜聿明所部几次与 *** 作战,均不利,士气低落,已经丧失了与 *** 野战决胜的能力。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如果与 *** 决战,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弃徐州,战略撤退,那就赶紧走,不要与共军接战。当时,蒋介石满口答应。不料,当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时,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不听校长的话。结果被 *** 包围。 当 *** 向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的 *** 军发动全面进攻时,杜聿明万念俱灰,沉痛地说:“今天做恐怕晚了,既违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在全军溃败之际,杜聿明给蒋发了最后一个电报,说:“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最终,这个听话的学生,当了 *** 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