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陵墓兰亭序
历史 上最具影响的 文化 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 书法 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下面我整理了唐太宗陵墓兰亭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真迹在唐太宗墓中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至高无上的地位,有“ 天下 第一 行书 ”之美誉。王羲之死后兰亭集序的真迹下落成谜,是在 传说 中的唐太宗墓中吗?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
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终于了解到它在辩才手中,于是想方设法谋取,唐太宗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被骗后辩才惊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临终时,埋入昭陵。因此传说这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于昭陵中。
但到了五代时耀州刺史温韬把唐太宗昭陵盗了,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因为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因此很多人猜测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
传说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当时名家临摹兰亭序真迹,分赐皇子、近臣,这就是传于后世的唐人摹本的由来。同样喜好王羲之真迹、承继大位的李治,并没有完全执行父皇的旨意,而是用摹本了调包,把兰亭序真迹截留了下来,后陪葬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因此兰亭序真迹之谜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再添新疑。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乾陵的说法。解放后郭沫若等一再请求发掘乾陵,就是想一睹兰亭集序的真迹,但被周恩来否决,说一百年不发掘。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里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 初三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曾说过,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 书法作品 。
虽然 收藏 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集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真本。作为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年百岁乃终,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获知《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后,兴奋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辨才见萧翼不信,就 决定 让他开开眼,从屋梁上的洞内取下《兰亭集序》真迹给萧翼观看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 自然 难以幸免。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 三国 时大 书法家 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 清理 ,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
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李治临终前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集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葬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真相大白。历史留下的问题,只有时间最终能回答。
猜你感 兴趣 :
1. 兰亭集序毛笔书法
2. 世界上最大的帝王坟墓
3. 兰亭集序书法行书
4. 兰亭序毛笔书法
5. 兰亭序楷书书法
兰亭序真迹不在唐太宗墓中,兰亭序真迹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中的极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而目前我们见到的《兰亭序》全部都是摹本,真迹据说被唐太宗陪葬进了昭陵。
可是到了唐末,藩镇割据,朝廷诏令比废纸还不如。各地节度使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连皇陵都敢公然盗掘,取走陪葬的珍宝。昭陵就是这样被节度使温韬挖开的。
陪葬李世民的《兰亭序》重现人间,却又随着温韬获罪被杀而再次消失,从此沓无痕迹,无人再有幸得见真迹。不过,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清楚,其中有颇多疑点,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才能证实。
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获取《兰亭序》真迹的过程,也充满着悬疑。第一种说法,李世民是从辩才和尚那里“骗”来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兰亭序》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盗掘过一次,落到了陈朝皇帝手中。
辩才和尚是唐初浙江永欣寺的主持,而他的师傅智永和尚,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法极。王羲之非常珍爱《兰亭序》,让后辈代代相传。王法极出家后,没有子孙,便在圆寂前将真迹传给最得意的弟子辩才。
李世民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兰亭序》真迹在辩才手里,堂堂一国之君,总不能明着去抢吧。于是,李世民派监察御史萧翼去解决这个难题。
这个萧翼装扮成穷书生,拿着几幅王羲之的真品去找辩才鉴定。涉世不深的辩才和尚告诉他这些都是真品,但并不是珍品。萧翼故作不信,连哄带骗,激得辩才说出自己有《兰亭序》,还把藏在房梁中的真迹取下来给他看。
然后,萧翼趁辩才和尚外出时,潜入屋内偷走了《兰亭序》真迹,献给李世民。辩才和尚气得大病一场,不久便圆寂了。这种说法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种与此完全不同。
有人认为,《兰亭序》的真迹并没有在王家手里,而是由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昊带进了坟墓。郗昊的姐姐嫁给了王羲之,女儿嫁给了王献之,可谓亲上加亲。同时,他本人也是书法家,《兰亭序》到他手里,倒也不算意外。
郗昊死后,把《兰亭序》等一大批墨宝给自己陪葬,他的墓建在镇江丹徒境内。两百年后陈朝建立,陈军士兵掘开郗昊的墓,让《兰亭序》真迹重见天日。而陈世祖陈蒨的次子陈伯茂酷爱书法,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陈伯茂赶紧把王羲之的墨宝都给收缴了上来,藏在自家的秘库内。据史书记载,陈伯茂从此书法大进,颇得王羲之书法的真传。没想到两年后,陈朝发生宫廷政变,陈伯茂被杀,这批墨宝再一次消失。
一个好好的皇子,不潜心研究宫斗权谋之术,却热衷于书法等文娱爱好,结果被人夺了江山,这大概也算是玩物丧志吧。《兰亭序》这样的宝物落在帝王将相手里,真不见得是件好事。
至于《兰亭序》又是如何到李世民手上的,没有明确的说法。想来,陈朝是被隋朝灭掉的,唐朝又灭掉隋朝,无论是缴获还是民间收买,最后落到李世民手里,都是有可能的。如果一直深藏在宫廷之中,李世民作为皇帝,拿到前朝的宝物,更是自然而然的。
李世民是否真的把《兰亭序》陪葬,也有不同的说法。传说李世民确实要求死后用《兰亭序》当枕头,生死不分离。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没有照办,偷偷把《兰亭序》给调了包,陪葬在自己和武则天的乾陵之中。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温韬盗取的《兰亭序》应该是赝品,李治用来糊弄老子的假货。那么未来我们还有可能见到《兰亭序》真迹,因为乾陵直到现在也没有被盗,是极少数没有被盗的唐朝皇陵。
没想到,武则天不但在争权和治国上不让须眉,连防盗墓都做得格外出色。当年黄巢发动40万人想掘开乾陵,却没有成功,使乾陵得以保存。
换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兰亭序》真迹永远藏在地下,才是其最好的归宿吧。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永远的传说,难道不好吗。
《兰亭序》真迹还存在吗?
《兰亭序》真迹还存在。据中国新闻网,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称,经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发现了。在一场“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上,一幅来自某藏家祖传书法《兰亭序》通过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检测。众所周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真迹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临摹本,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历史传承《兰亭序》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擅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而萧翼因此有机会得见辩才的《兰亭》,并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之谜
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曾说过,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集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真本。作为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年百岁乃终,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获知《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后,兴奋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辨才见萧翼不信,就决定让他开开眼,从屋梁上的洞内取下《兰亭集序》真迹给萧翼观看。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
那么,唐太宗死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又到了哪里呢?
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盗墓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去向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
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李治临终前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集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集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葬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兰亭集序》真迹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真相大白。历史留下的问题,只有时间最终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