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歌声把充满阳光的生活带给你--于淑珍
在整个的采访中,我们常常忘记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歌唱家,她不刻意而朴实素雅的笑容充满暖意,或许她只是一位内心豁达阳光可以坐下来谈谈心,唱唱歌的,邻家长辈……
有九个兄弟姐妹的于淑珍是家里的大姐,在那个简单的年代,爱唱歌的她除了在工厂工作还会做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帮助爸爸妈妈来抚养弟弟妹妹。或许机遇总是眷顾心无旁骛,懂得关爱和无我付出的人,在参加厂里组织的一次歌咏比赛中,她亲切秀丽的歌声使她被天津歌舞团选中并在日后的演出中脱颖而出。
从一场演出,一盒磁带,到一首电影歌曲的录制,于淑珍用心的对待着每一次机会。她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她只是脚踏实地的做着自己喜欢的的事情,而幸运的是这件事情成了她一生的工作和生活。20世纪80年代,于淑珍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1979年,于淑珍为电影《甜蜜的事业》配唱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更是红遍大江南北。然而所有的一切在她的内心并没有任何的波动,她平静而淡然的面对着自己的成功,梦想像一道阳光慢慢照进她的生活。
由于简朴的家庭条件,儿时的于淑珍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好好上学读书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曲原唱于淑珍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原唱是于淑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由秦志钰等填词,吕远、唐诃作曲,于淑珍演唱的歌曲,是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该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曲调清新,阳光乐观,鼓舞起人们在新长征路上的斗志,也唱出了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心声。创作背景:该曲最初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秦志钰填写的歌词是单纯讲述爱情的。吕远和唐诃商量后,决定在歌词中全面展现时代气息,不仅是年轻人追求的爱情,还有在改革开放这场“新长征”中人们的奋斗热情。于是,他们对歌词做了修改。歌曲创作完成后,吕远第一个想到的适合的歌手是当时在天津歌舞团的歌唱家于淑珍。吕远曾在一个工作场合听到过于淑珍的声音,他认为于淑珍的歌声音色柔亮,风格亲切,适合该曲,于是力邀于淑珍来北京试唱。
于淑珍的介绍
于淑珍(1936~),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原籍河北省东光县。当过工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全国人大第五、六届代表。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初露才华,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后,曾在一些歌剧中扮演主角。五十年代末从事独唱,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甜美,格调清新秀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多次出国访问中也受到赞誉。二十世纪80年代,于淑珍的歌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在拥有“歌唱家摇篮”美誉的天津,于淑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拥有众多观众,而且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前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淑珍的歌曲《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被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1973年,入党1979年,为电影《甜蜜的事业》配唱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982年在天津举办了个人演唱会1983年,评为三八红旗手。1984年,参加春节晚会,演唱《滦水香茶斟满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月光照着太湖水》近年,于淑珍老师虽年事已高,但仍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跃在舞台上。
于淑珍的演艺经历
从学徒工到歌唱家回忆起自己怎么从一个学徒工成为歌唱家,于淑珍说:“我工作的那个厂子很小,叫天津市中大化工仪器厂,我是学徒工,1956年在天津艺术馆给农民示范演出时,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也来看演出,就看上我了。”19岁的于淑珍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从一个学徒工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刚进团,正好赶上歌舞剧院大队人马去山东演出。我第一次上专业舞台就是在山东大剧院参加大合唱,就这样一步步从合唱队员到民歌小合唱、独唱直到歌剧演唱。”1963年,于淑珍灌制了第一张唱片,收录的歌曲《新剪窗花》和《李双双小唱》在农村大队广播里备受宠爱,非常风靡。1959年,于淑珍出演歌剧《向秀丽》,在歌剧中扮演为抢救公家财产而牺牲的一个制药厂女工。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甜蜜的事业》成就了一首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成就了这首歌的原唱者于淑珍。“《甜蜜的事业》的导演谢添是天津人,1978年底他打电话给剧院领导,让我到北影厂录音,这首歌一共录过好几个版本,现在传唱的就是最后用电声伴奏的那一版。”坚韧为基础的平和“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也没想过一定要当歌唱家,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时该来的就来了。所有的突破都不能抛开自己的条件,我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石雕石玉雕玉,我很清楚自己的条件,如果我就是一块‘石头’那我不会强求自己有‘玉’的效果。也曾有人提议我在演唱时要表现出无产阶级气势磅礴的情绪,但我就是唱不出来,我说我再使劲声音就破了,只能就这首歌所需要的情绪去处理。”于淑珍这样评价自己。这种以坚韧为基础的平和还表现在她对歌曲的理解上。在所有演绎过的歌曲中,对《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的理解更见于淑珍柔韧的性格。“作曲家施光南去云南体验生活后写这首歌时,最后一句是‘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是希望通过这首歌去宣传《婚姻法》。后来有人提出异议:那么抒情的歌怎么还有这么直白的歌词!有人把这一句改成了‘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哎’,但不管在什么场合演唱这首歌我唱的还是原词,我要尊重历史事实,原来创作这首歌的思路就是要反映现实的。” 习书画不适带徒弟1998 年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对于带徒弟的事,她说:“有的人能唱但未必是好老师,若我要教学生一定要把他们教出来,但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我只会唱歌,那就只唱歌!”于淑珍表示,自己从年轻时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想好好上学,“但一直没这个机会,时间充裕了我报名上了天津老年大学。我去上学就是个学生,老老实实上课认认真真听讲。小时候扒后台追明星的事自己也干过,所以如果有人想和我照张相、签个名也觉得是很高兴的事,人家能提这样的要求也是人家愿意接受你啊,自然要热情地去做。”老年大学的生活过得很开心,“学了几年书法,在学习花鸟国画”。对于风生水起的娱乐圈,她表示很理解:“有一些年轻人来看我时说:‘于老师我们很实际,我们要赚钱要买房子’。我只对他们说,有追求也挺好,但要符合自己的条件,努力了得到是幸运,得不到也不要抱怨,要懂得放弃!可以开始下一个事情嘛,年轻没有失败。2015年02月17日,参加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开场节目《四世同堂合家欢》。
苏武牧羊歌曲原唱
《苏武牧羊》歌曲原唱是李娜。李娜的声音可以在三个八度的音域内自由驰骋,在纵横无碍的空间中能将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歌唱技艺已达到了一种自由王国的境界。李娜的技艺,使得作曲家们在为她写歌的时候可以充分地、自由不受拘束地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因为,李娜无论从音域、音色、以及技巧上都可以任意驾驭。 和李娜交谈,她谈的最多的是怎么唱歌。这么多年来,她养成了对唱歌的一种敏感,无论谁的歌声中有一点可取之处,她都可以一下子捕捉到,然后把它吸收过来。李娜说她从不排斥任何人的唱法,每一种唱法都必然有它可取的地方,但她也从来不模仿任何人,她只是吸收,把吸收过来的东西经过处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唱《青藏高原》这首歌时,她吸收了藏族民歌的唱法,然后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听起来,时代感很强,但又保持了青藏民歌质朴、清越的蕴味。创作背景歌曲内容取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于匈奴贵族的威胁利诱而受尽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历尽艰辛,终不辱节。此曲借用古代题材,寄托了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歌词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语言精炼,朴实生动,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阕曲调相同。中间出现转调,强调了坚定诚挚的爱国决心。此曲以通俗的内容、流畅古朴的旋律,表达了深沉悲壮的思想感情。
苏武牧羊的歌词
如图:“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是《苏武牧羊》的两句歌词,细节描写苏武在被扣匈奴的生活艰难,又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想象手法言说苏武家人对他的思念,苏武对家人的思念之苦。听一首《苏武牧羊》,荡气回肠,低沉凝重,让人感伤哀婉,是英雄正气的赞歌,更是爱国气节的呐喊。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在北海边牧羊很多年。但是他始终没有投降匈奴人,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被汉朝使者接回了汉朝。他受到了汉宣帝的奖赏,被封为“关内侯”。苏武去世后,又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深得帝心。扩展资料虞常要参与造反,告诉张胜以杀掉卫律为条件,换取自己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受到赏赐。张胜组为一个副使,不明自己的职位、职责,竟然因为贪功,稀里糊涂地答应,成为了匈奴造反者的帮凶。事情败露,惶恐害怕,后来被抓,在卫律“举剑欲击之”一个假动作之下,已经主动请降。苏武在张胜告诉他的第一时间,有清醒地判断和认知,使者的行为不当,一定会累及国家荣誉,引起国家的纷争,马上选择要自杀谢罪。事情败露,受到审讯,他“引佩刀自刺”,以死谢罪。在匈奴人的劝降中,始终挺直着高昂的头颅,保持着大汉臣子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