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中国军队的制式重机枪
抗战前中国军队的制式重机枪,外购几千挺足以组建465个机枪连。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十年,中国在形式上结束了清末以来的分裂局势。虽然仍然战乱不断,但是已经算是近代史上少有的“和平”时期了,在这一时期,中国也曾尝试大力发展经济,近代工业化初现端倪。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大军工厂都在大力仿制生产武器装备,与此同时还大量向外国购买。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中德之间以矿产品换军火的贸易了。实际上,那一时期中国从很多国家购买了武器,不仅仅是德国。本杰明-哈奇开斯是美国人,曾效力柯尔特武器公司,是一名出色的枪械设计师。他于1867年移民法国,并在法国创建了哈奇开斯公司。但是哈奇开斯机枪并不是他的设计。当时马克沁机枪大行其道,由于其申请的管退式的专利毫无漏洞,哈奇开斯公司无法研发出任何可行的管退式机枪。1892年一名叫奥得可来克(Adolf von Odkolek)瑞典军官设计出了一种导气式结构,哈奇开斯公司看到了它的前景,于是买断了这份专利,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终于在1897年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导气式原理的重机枪。1897年该枪正式面世,被称为哈奇开斯机枪,法国军队当即采购作为制式重机枪。随后其设计为英、法、日等国广为采用。哈奇开斯机枪简单可靠,使用子弹发射时火药爆炸的产生的气体为动力推动联动杆,将枪机脱出枪匣上的闭锁凹槽,完成退壳,复进簧将联动杆和枪机复位、上弹。哈奇开斯机枪在国内也有仿造,但是更多的是从法国购买。1930年,国民政府从法国购买了400挺,并在1932年的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上,将哈奇开斯1930式确定为制式重机枪。从此以后,全国各地军队都有少量购买,到抗战爆发前全国共购买了1192挺,均为7.92*57毫米口径。抗战爆发后,国府又紧急从法国购买了1300挺哈奇开斯重机枪以及2000万发子弹,并商定了后续购买合同。但是由于德国入侵法国,后续订单被迫中断,只得到额外的300挺。以上总数相加可知一共购买了2792挺,这一数字不算太大,但是也算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占有比例相当大的一种重机枪了。如果按照标准配置计算,足可以武装起465个营属机枪连。哈奇开斯机枪采用气冷式制冷方式,与水冷式相比,火力的持续性上要差得多。1905年美国人曾对哈奇开斯进行过测试,结果在一次试验中当连续射击4分10秒,打出1376发子弹后,该枪即发生了故障。同时,测试人员还注意到,连续射击1分钟以上,枪管及瓦斯管就已经因高热而变色,4分钟已经呈鲜红色,枪管已经基本损毁了。而水冷式机枪在保证供水的情况下,通常连续发射几万发子弹也很少出现这种故障。所以,在抗战期间哈奇开斯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上,实际上是不如民24式等水冷重机枪的。
简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常用的八款重机枪
简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常用的八款重机枪921年10月10日,在时任直鲁豫三省副巡阅使的吴佩孚推动下,汉阳兵工厂成功仿制美国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勃朗宁M1917式水冷重机枪,因1921年正值民国第十年,故将仿制的重机枪称为卅节水冷式重机枪。虽然M1917式重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可连续发射39500发),但因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卅节水冷式重机枪即使在生产了10年后,仍然还不能解决连续发射200发子弹以上就卡顿的问题。卅节式水冷式重机枪的主要生产单位是上海兵工厂,但它的产量只能保持一年500余挺。加上其他兵工厂的生产产量,截止到抗战爆发,共生产了一万余挺,成为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重火力。图为1944年腾冲战役期间,使用卅节式水冷式重机枪的中国军队。马克沁机枪进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可上溯到1889年,当时并未被量产。1913年,中方买下德国DWM公司的16挺马克沁M1909水冷式重机枪后,随即研制出二四式重机枪的前身——华宁重机枪。因技术问题,华宁重机枪仅生产了300挺。1935年,中德合作进入蜜月期,利用德国提供的马克沁重机枪的原厂图纸,中方改进工艺后,终于仿制成功,并将其定型,称“二四式7.92mm重机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多使用水冷式重机枪,故而他们常常会携带英制的9.1公升的水桶。加上二四式重机枪自有的4公升冷却水桶,理论上可以支撑二四式重机枪发射近8000发子弹。后来,二四式重机枪又被多次改进,使其质量毫不逊色于同类型的外国重机枪。因此,截止到抗战结束,二四式重机枪共生产了18600余挺,成为中国抗战的最重要的主力兵器之一,被日军称为“死神镰刀”。图为中国驻印军正在使用二四式重机枪做摆拍姿势。奥地利施瓦茨劳斯水冷式7.92mm重机枪,1905年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量产,采用与当时主流的重机枪截然相反的枪机设计——后坐式自动方式,在一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上十分常见。1918年,四川兵工厂开始仿制,但产量很少,每月仅能生产2挺。捷克ZB37重机枪,抗战爆发前中国曾订购了1000挺。因为日本的阻挠,将ZB37运到中国却破费了一番周折。ZB37算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重机枪,冷却方式采用气冷式。因为其工艺成熟可靠,以中国当时的生产水平很难仿制,故而现存的ZB37重机枪都是原品。明治三十八式6.5mm重机枪本是日本仿制法国哈其开斯M1897重机枪而成,但质量却十分差劲。民国初年,中国的兵工厂曾对其进行过仿制。因为其性能太一般,虽然加上购买加仿制也有1800余挺,但基本未成为主流武器。日本大正三年式6.5mm重机枪,是明治三十八式6.5mm重机枪的改进版。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曾仿制了一批,称为“13式重机枪”。法国哈其开斯M1914重机枪,1897年被哈其开斯公司研制成功,随即成为法国军队的制式武器。1932年,中国东三省、云南、广西、广东、国民政府共购入了1192挺。抗战爆发后,中国又计划购入1300挺外加二千万发子弹。谁知,1940年德国侵入法国,导致仅有300挺重机枪运抵中国。加上之前购买的,当时中国一共拥有2700余挺。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一处防空阵地,使用的即是哈其开斯重机枪。苏联M1910索可洛夫—马克沁重机枪。抗战爆发前,中国曾向苏联采购了1300挺。因其脚架上装有铁轮,故而其机动能力颇强。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巩县兵工厂曾按照此型仿制了一批,称“巩造双轮七六二水机枪”。
马克沁M1910重机枪
马克沁M1910重机枪。概述。苏联/俄国军队和马克沁机枪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了。早在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军队的马克沁机枪就把乃木希典的突击部队打的落花流水。由于日俄战争的影响,俄国人决定生产自己的马克沁机枪。1905年,俄国人研制出马克沁M1905型重机枪,这款机枪使用黄铜套筒,全枪质量因此比较大。为了便于机动,俄国人为其配用了索科洛夫轮式枪架。在1910年,为了减轻质量,改为钢制凹槽套筒,称为马克沁M1910型重机枪。 在冰天雪地的苏芬战争期间,马克沁M1910型重机枪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液态水的依赖。于是1942年再次改进,加大了注水口,直接往里面塞雪块。苏联/俄罗斯的马克沁机枪,主要安装方式就是安在索科洛夫轮架上,并配合以防弹挡板。也有士兵觉得,挡板太小,没什么用,反而影响视线,干脆将其去掉。除了安装在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上外,还有一些马克沁M1910被安装在四联高射枪架上,用作高射机枪。以常见的M1910型重机枪为例,该枪口径7.62mm,发射7.62×54mmR弹,全枪长1107mm(含轮式枪架),枪管长721mm,全枪质量64.3kg(含轮式枪架)。1925年,著名的苏联设计师托卡列夫研制出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这是一款气冷式轻机枪,去掉了水冷套筒,增加了枪托,并改为常见的扳机系统。该枪全枪长1300mm,枪管长721.7mm,全枪质量13kg。曾经少量生产使用,但由于这时候更好的轻机枪已经诞生,所以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并没有大规模装备苏联军队,有一大半卖给了中国。此外,还有一种马克沁改型机枪,称为PV-1机枪,也是气冷式机枪,被用于航空机枪。马克沁M1910重机枪。原产国:俄国 口径:7.62mm 弹种:7.62×54mmR弹 全枪长:1107mm(含轮式枪架) 枪管长:721mm 全枪质量:64.3kg(含轮式枪架) 容弹量:250发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 理论射速:550—600发/分钟 战斗射速:250发/分钟 有效射程:1000m 装备对象:军队
M1910马克沁重机枪
M1910马克沁重机枪武器参数口径:7.62x54mmR全枪长:1067mm空枪重:20.2kg(不含脚架)弹匣容量:250rds帆布弹带理论射速:600RPM有效射程:2500m原产国:沙俄/苏联历史与设计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内能源自动武器,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各大列强,沙俄当时属于列强之一,所以也引进了马克沁机枪并实现了自产。最早自产的型号为M1905,后来经过一系列改进和减重,出现了M1910马克沁,这是俄国马克沁中数量最大,使用最广的型号。M1910马克沁使用了类似维克斯机枪钢制条纹水冷套筒,并且安装在标志性的两轮科索洛夫枪架上。在二战中苏联红军依然大量使用M1910机枪,但中间经历了大大小小几次改进,二战中的大多数是30年改进的M1910/30机枪。1941年在冬季战争中苏联缴获了芬兰的M/3233马克沁机枪,芬马克沁的水冷套筒上有一个大口子可以直接塞雪进去冷却枪管。苏联觉得这个设计不错,后来所有的M1910/30都加入了塞雪口设计。在1943年苏联定型了SG43重机枪,并开始逐步替换老旧的M1910系列马克沁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