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原生家庭书籍

时间:2024-08-01 08:55:48 编辑:莆仙君

笔记:《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作者苏珊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家庭百态。

本书总共有两大部分,分析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和我们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和言语虐待型父母

即便是全天下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还是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伤害到我们。

我有一位朋友,从小跟随奶奶生活,经历过战争年代洗礼的老人家,对生活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她生怕一不小心再回到那个没有食物可吃的年代。

朋友从小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给奶奶做饭。她每天都要不停地忙碌,才不被奶奶甩脸和唠叨,以至于奶奶去世以后,她只要一闲着就浑身难受,必须要不停地找事情做。

原来我们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原生家庭的影响。

★酗酒型的家长

1.不会承认自己酗酒的事实,伴侣也会否认问题的存在。

孩子会因此产生疑惑,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正确。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长大后会对他人不分是非的忠诚。

2.对孩子关心少。

暴力言行会让孩子孤僻、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到父母的样子,会操心父母,产生照顾别人的想法,不希望别人关心自己。

3.修复过去,有时候会陷入找一个酒鬼来改变他的境地,直接影响择偶观。

★身体虐待型父母

经常打孩子的父母,认为打自己孩子天经地义的错误想法。

父母想打孩子并不是孩子的行为所致,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孩子会因为父母棍棒教育和怀柔政策之间的徘徊,长期处在间歇性恐惧与温情时刻并存的状态。

孩子要认识到都是父母的错,而且这些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

★言语虐待型父母

言语贬低孩子分为两类

1.用恶毒语言攻击孩子

2.拐弯抹角羞辱孩子

产生这些行为有三种原因

1.逃避自己的无能

2.父母争强好胜,认为孩子不能超越自己

3.父母太成功,感觉孩子不如他。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身为孩子要懂得从源头出发,寻找解决之道,要知道掌握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自己做出改变。

性侵犯对孩子的伤害是一生的。

但是,没想到现实中竟然有如此丧心病狂之事。虽然作者是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为我们陈述事实,但是观者的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提出,只有承认问题,才有可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力量。承认问题并寻求帮助不仅是健康的表现,也是勇气的证明。

我们前面总结了6种有毒的父母,但其实有毒的父母背后必然有个有毒的家庭体系,这才是家会伤人的主要来源。

作者说,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积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你父母教育你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你父母的父母,教育他的影子。

影响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的影响,二是规矩的影响。

观念: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

说出口的观念显而易见,我们接受容易,也容易直视。

未说出口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而我们又常常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规矩:说出口和未说出口

说出口的规矩,儿时的我们容易接受,长大后会审视、执意推翻它。

未说出口的规矩,父母通过它们在幕后操纵着孩子。

规矩和观念都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只有找到行为的源头,才能尝试改变。

一、摆脱原谅的陷阱

原谅不能改变任何状态,孩子其实最应该的是释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愤怒。

二、质疑并抛弃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改变被父母控制型的观念,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多紧密纠缠。

三、自我界定作出回应而不是反应

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自由的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自我界定是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于有毒的父母进行非辩护回应,比如:让我想想

它可以让你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即便是幸福的家庭里,或多或少也会有隐藏的小问题。要遵循选择的底线,在追求独立和自由的道路上,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愿意做的,什么是有得商量的。

在认知层面进行探索感受和理解,经历前面这些后,你的思想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拥有认识到原生家庭的意识,但情感上我们依然难以迈出关键的步伐。

探索告诉自己,你不该为任何事任何人负责,不要再自我惩罚,爱自己。

作者的方法

对童年的自己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谁负责。

不要相信“我觉得他们本不想伤害我”,“他已完全失控,控制不了自己,不是他不爱我”等自欺欺人的话,直面自己的内心,尽情释放出来。

管理愤怒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

表达出你的愤怒。

增加运动量。

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

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

应对悲伤

列10个每周可以做的事,比如:看电影、户外活动,阅读很棒的小说。

不多想,积极生活。

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你不敢与父母对峙,那么恐惧、愧疚和愤怒将会转移到你配偶和孩子身上。

与父母对峙前,满足4个基本要求

你必须坚强的足以应对父母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其他任何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

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帮你度过期待对峙,对峙本身和对峙后果三个阶段。

必须将想说的事先写成信件或加演练,必须练习使用非辩护回应。

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遭遇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对峙结束的三种选择

父母对你的痛苦表现出一定的理解,承认自己的错误,愿意协助你恢复。

父母没有改变,回到老样子,那就不要对此抱期望,维持关系就好。

父母无情的敌对态度和你断绝关系,暂时中断与父母的联系,三个月不要往来。

审视自己,除了自我救赎之外,更多其实是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

真正的觉醒,意识到自我独立性和自由,迎来崭新的人生。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摘抄

偶然在微博看到一个博主推荐这本书,于是我种草了。读了几天,还没读完。

以下是本书的部分摘抄: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童年发生的一件不好的事,表面上看对一个人没有影响,但实际上却已经进入了他的潜意识,不知道哪一天会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2.共依存的定义泛化了,也包括了对有强迫、成瘾、虐待或过度依赖行为的人施以援手或承担责任并为此做出牺牲的所有人。


(第一次听到“共依存”这个概念,大概类似于自我牺牲的人格吧!)

3.圆满离婚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即使就当时的婚姻状况而言,离婚是最健康的举措,还是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对父母而言,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尽管他们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发生巨变。一纸离婚判决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的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希望孩子不要成为父母婚姻破裂的牺牲品,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4.孩子们通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们的错。父母离异的孩子尤其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的父母会强化孩子不被关爱的感觉,继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而受伤的孩子将会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着镣铐一般。


5.“空巢综合征”(孩子离家后父母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种失落感)


6.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我们知道其中的规则,也知道会出现些什么状况。


7.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


8.记住,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9.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