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无后坐力炮

时间:2024-08-01 03:44:17 编辑:莆仙君

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

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瑞典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 最新的卡尔古斯塔夫M4在2015美国陆军年会上首次公开,这次萨伯-博福斯公司采用钛合金炮管,重量大幅度减轻至7公斤左右,但与以前的M2型和M3型的弹药完全通用。这件武器刚刚展出就立即从斯洛伐克获得了第一份采购合同,然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也跟着采购,其他采购M4型的国家还有瑞典、挪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等等。最初,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是作为反坦克武器设计的,但随着其他各种类型的弹药的出现,其战术作用范围迅速扩大。例如产生高爆破片的人员杀伤弹烟雾弹等等, 所以卡尔-古斯塔夫系列无后坐力炮就变成了一种多用途的“单兵大炮”。它唯一的缺点是发射器本身的体积和重量都太大,比起一次性火箭筒,而且比起其主要竞争的对手RPG-7火箭筒,无论炮身还是弹药都要重得多。所以一次次的改进焦点都是落在了“减重”上。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严格的讲,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首先是作为一种轻型无后坐力炮而出现的。早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瑞典人就开始根据二战中的作战经验开始发展自己的轻型反装甲兵器。1948年,由著名的FFV公司研制的“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正式服役,其最初型号M2全长1.13米,含两脚架全炮重14.2千克。M2型重量较轻,可由单兵携带,1~2人操纵,炮弹初速310米/秒,射速6发/分,能发射破甲弹、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发射FFV65式破甲弹有效射程400米,能击穿400毫米厚均质装甲,发射的FFV441式榴弹内装850颗钢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触发或空炸有效射程1300米。应该说,这时的卡尔古斯塔夫还是一门标准的无后坐力炮,与当时曾大量装备世界各国陆军的轻型无后坐力炮如中国的“82无”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差别。卡尔古斯塔夫M3型“重型火箭筒”保持了卡尔古斯塔夫多用途性能强的特点,可发射多种弹药,除发射FFV597式超口径火箭增程破甲弹、FFV502式多用途弹外,还可发射M751式串联战斗部破甲弹、FFV551式火箭增程破甲弹、FFV441B式杀伤弹、FFV469式发烟弹、FFV545式照明弹以及训练弹等。M3型最大的亮色在于其成功减重。最新的卡尔-古斯塔夫M4采用了新型钛合金制造的无后坐力炮管是减重的重要原因(比M3钢质炮管轻1.1千克),另外炮管外壳采用碳纤维材料(减重0.8千克),通过重新设计文丘里管使火箭炮减重0.9 千克,此外也减小了它的尺寸,使得M4总长减到了1米以内。该公司目前正着力于研究一种新“超轻弹药”,它具有“制导前锁闭”“多攻击模式”等特点以及约1.5千米至2千米的射程。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卡尔·古斯塔夫是由瑞典博福斯动力公司生产的多用途无后坐力炮,可发射84×246毫米的炮弹。该炮的原型早在1946年制造,虽然此类武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不过该武器在美军中仍然照常使用。它可以站立、跪、坐或俯卧位射击,并可以在枪托组件的前面装上两脚式支架用于在地面及射击。该武器通常由两个人为一小队并且一起协助操作,其中一人负责携带并发射,而另一人则携带弹药并协助重新装填。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1964年越南战争中,越南游击队缴获了一些M40无后坐力炮,并将其运到中国。1967年,中国开始对这种无后坐力炮进行仿制,并命名为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列装中国陆军。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PWL75式105毫米自行无后坐炮是我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参照国外样品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团属反坦克炮,主要用于击毁敌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摧毁坚固野战工事和火力点,是一种作战能力、越野能力极强的"装甲克星",人称"山中虎",适于在平原、丘陵地区与敌坦克较量。由于该炮选用轮式越野车底盘,因此越野性能好,占领和撤出阵地快,战场生存能力强,有利于不间断实施火力支援。该炮现在仍有装备部队。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武器信息:名称: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研发时间:1975年口径:中口径炮武器数据:名称:75式105毫米自行无后坐炮口径:105毫米初速:503米/秒(破甲弹)\
320米/秒(杀伤破甲弹)最大膛压:63.8
兆帕(破甲弹)\59.8兆帕(杀伤爆破榴
弹)最大射程:7400米(杀伤爆破榴弹)有效射程:1100米(破甲弹)直射射程:580
米(破甲弹)射速:5〜6发/分炮身长:3409毫米高低射界:-4~+ 7°方向射界:左右各115°底盘:BJ212A轻型越野车底盘车体长:3.810米车体宽:1.75米车体高:1.99米发动机功率:55千瓦最大行驶速度:98公里/时爬坡度:26.5°战斗全重:(含4名炮手
和6发弹)2185公斤炮班人数:4〜5人火线高:1.51米后喷危险范围:120° X 100米结构特点: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击发的机构、接架箍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闭锁后构成4个带锥角的拉瓦尔喷孔;接架箍用于安装瞄准装置和连接炮架;高低机为齿轮螺杆结构,方向机为蜗轮蜗杆结构;前架脚装有胶轮,左右架脚装有抬手,既可配合胶轮使火炮在地面作短距离移动,也是火炮与炮车的紧固连接件;火炮配有由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电源组成的简易火控系统。火炮底盘由BJ212A轻型越野车改装,备有8个弹仓;火炮在车上有两个射击位置,除正常紧固射击位置外,大仰角射击时,可将火炮后移,将左、右架脚置于车体后底板的两个脚窝内。火炮配有尾翼稳定破甲弹和榴弹。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榴弹装有导向销,以导向预制槽弹带进入膛线;弹药基数40发,车上只载6-7发弹。使用情况: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75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炮现在仍有装备部队。发展沿革:PWL75式105毫米自行无后坐炮的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1967年完成火炮、瞄准装置、破甲弹以及发射装药结构的总体论证工作,1969年进行全系统设计定型试验,1975年批准设计定型。1981年完成破甲弹改进设计定型工作,1984年完成杀伤爆破弹设计定型,1987年完成简易火控系统设计定型。为提高火炮性能,采用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炮口制退器与缩小喷口相结合的办法,较大地提高了初速。技术特点:该炮还可安装在超轻型坦克上。为此,专门设计和研制了自动开关闩和自动退壳装置。火炮由炮身和炮架两部分组成,炮身为线膛身管,装有锥形扩大药室、炮闩座、炮闩、击发机构、开闩手柄和接架箍等。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闭锁后构成4个带锥角的拉瓦尔喷孔,其上装有补偿环,可调整后喷气流,接架箍用于安装瞄准装置和连接炮架。炮架装有支座、高低机、方向机和架腿。高低机为齿轮螺杆结构,方向机为蜗轮蜗杆结构,前架腿装有胶轮,左右架腿装有抬手,既可配合胶轮使火炮在地面上作短距离移动,也是火炮与炮车的紧固连接件。光学瞄准镜制有距离分划和密位刻度,可供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射击用。简易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机、弹道计算机和电源组成,可完成测、瞄和标示提前量工作,具有精度较高、操作简便的优点。BJ212A轻型越野车底盘上备有8个弹仓,火炮在车上有两个射击位置,除正常紧固射击位置外,需要大仰角射击时,可将火炮后移,将左右架脚置于车体后底板的两个脚窝内。弹药基数40发,车上只载6〜7发,尾翼稳定破甲弹装有塑料弹带,飞行时微旋,采用双锥药型罩。杀伤爆破榴弹装有导向销,以引导预制槽弹带进入膛线。

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

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56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68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现已退役。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调孔环、炮闩座、炮闩、击发机构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可折叠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国家:中国武器信息名称: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口径:小口径炮武器数据口径:75毫米总重:52千克全长:2,124毫米炮管长度:2,124毫米最大射程:6,500米炮口初速:310米/秒弹药参数可使用弹药类型型号:破甲弹结构特点该炮炮身由线膛身管、锥形扩大药室、调孔环、炮闩座、炮闩、击发机构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可折叠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口径:75毫米。战斗状态全重:52千克。炮身重:34千克。炮架重:16千克。炮身长:2124毫米。火线高:425-720毫米。全弹重:破甲弹:6.58千克。榴弹:8.8千克。破甲弹破甲厚度:150毫米/30度。180毫米/0度。弹药基数:30发。初速:破甲弹:285米/秒。杀伤爆破榴弹:310米/秒。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榴弹:650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340米。高低射界:-5度-30度。方向射界:360度。炮班人数:7人。 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最大炮口初速31Om/s(杀爆榴弹),最大膛压50MPa,最大射程6500m(杀爆榴弹),直射距离400m(杀爆榴弹),炮身全长2.124m,身管长1.654m,膛线总数28条、右旋,火线高780mm(使用轮式炮架,不带车轮时火线高550mm),炮身质量45kg,炮架质量43.6kS,火炮战斗状态质量87kg(52式122.9Kg,56-1式93kg、56-2式50kg),战斗射速6-8发/分,高低射界-5°-+30°,方向射界左右各15°(松开方向限制器可回旋360°),炮后危险区张角60°、长36m,配有间、直瞄光学瞄具。该炮可由3人背负或使用畜力、机动车辆牵引。56-1式75mm无后坐力炮的主要改进之处是减轻了轮式炮架和身管质量。轮式炮架的质量由43.6kg减到32.4kg,身管质量由45kg减到34kg。改装56-2式75mm无后坐力炮于1968年投产,主要改进之处是重新设计了炮架,由轮式炮架改为三脚架(总质量16kg)并减薄了身管:全炮质量减到50kg,增设了机械瞄具;击发机构增加了一套,即增设了前握把和扳机等机件,可更方便地实施肩射。实战案例在"珍宝岛"战中,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其他武器配合,取得了不俗的战绩。1969年3月15日8时2分,"珍宝岛"保卫战中最大的一场战斗打响了。苏军集中使用200名步兵、20余辆坦克和30辆装甲车,在纵深炮火的掩护下,开始对珍宝岛上的我方守军发起冲击,首次投入的兵力为装甲车6辆、步兵数十名,当时我方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排配置在主阵地后方江叉东面的3号阵地。9时30分,上级命令炮7班班长杨林带领7、8班携带两门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上岛参战,第9班携带一门56式75mm无后坐力炮留在3号阵地以防止苏军侧击或包抄我方珍宝岛上的主阵地。7、8班战士在短暂准备后,成梯次队形跑步通过结冰的江叉,冲向珍宝岛主阵地。他们刚一出发,苏方4辆T-62坦克即沿着西南侧江叉向我方主阵地后方冲来。由于时间紧迫,7、8班根本来不及架炮、装填炮弹,只能占据有利地形,准备手榴弹。当苏方坦克前进至距他们十余米时,杨林和8班班长李德忠不顾敌坦克机枪的扫射,挺身起来向敌坦克连续投掷了5枚手榴弹,2、3号阵地上的各种反坦克火力也向苏方坦克纵队连续猛烈射击,但未能击穿T-62的炮塔装甲,只是在车体装甲上留下了一个穿洞,但由于金属射流穿甲后效不够,并没有引起超压效应击毙全部乘员。打头的一辆T-62在遭到打击后企图转向规避(或者是整个纵队为了展开横队进攻),不料却冲入了我方早巳埋设好的反坦克雷场中,当即就被炸断了左侧履带,其他3辆坦克见状立刻倒车撤退,此时这辆坦克中的一名乘员打开舱盖企图跳车,当即被我方冲锋枪击毙并挂在车体外面,卡住了舱盖,我方人员立刻爬上车体,以一枚手榴弹将其余车组人员炸毙。后来这辆T-62被我方缴获,现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看到苏方坦克撤退,7、8班立刻进入我方主阵地协同防守。7班刚进入作为掩体的土堤,就发现左前方灌木丛中有敌方1辆坦克和3辆装甲车向我方主阵地不断射击。7班迅速架炮,瞄准敌装甲车开火射击,首发命中,将装甲车击燃。然后7班立刻向左机动转移阵地,刚到第二射击位置,敌方两辆装甲车就向他们冲来。杨林沉着镇静地跟踪瞄准,当敌装甲车冲到80m左右的时候,利用无后坐力炮一炮击毁第一辆敌车,另一辆车掉头逃跑。杨林带领全班战士追上去连打两炮,击中车尾将敌击伤。此时苏军冲击暂停,杨林命令几名战土去、3号阵地取来更多炮弹,为打击苏军再次冲击作准备。不久,苏军一辆装甲车和一辆T-62坦克再次越过江叉东侧的灌木丛向我方冲来,7班立刻架炮,杨林在瞄准时被弹片击伤。左手负贯通伤,右手3根手指被打断,他不顾伤口疼痛向敌坦克发射一弹,又转移火力击毁那辆跟随的装甲车。此时刚才被击中的坦克继续向前冲击,在此紧要关头,7班的火炮出现故障,杨林排除故障后,敌方坦克炮击中了杨林的炮位,杨林阵亡。这辆敌方坦克立刻遭到我方其他反坦克武器的射击,该坦克不敢继续进攻,掉头仓皇逃遁。苏军在遭到我方各阵地的打击后开始向后撤退,此时我方增援部队的重型远程火炮也开始向苏军纵深目标进行射击,苏军不敢继续进攻,全线后撤,与我方脱离了直接接触。而同时8班也取得了击毁两辆装甲车的战绩。3月15日的整场激战,我方发挥了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威力,取得击毁敌装甲车6辆、坦克1辆的优良战绩。但是这一战也暴露了我方反坦克武器的威力已不足以击穿敌方现代化坦克的装甲,急需研制新型反坦克武器,于是我国军工部门开始研制新型无后坐力炮,这就是后来在中越战争中大显身手的65式和78式82mm无后坐力炮。使用情况56-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68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现已退役。背景历史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军使用M20型75mm无后坐力炮攻击朝鲜人民军的T-34/85坦克,但M20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并不普及。原因是发射时会有大量的后喷火药燃气,必须在炮尾方向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不便于隐蔽,使用受到很大局限,而且射速低,重量大,不便于快速转移。在双方战线逐步稳定下来之后,美军开始广泛使用M20无后坐力炮射击志愿军的固定火力点。志愿军立刻将在朝鲜缴获的美军M20无后坐力炮运回国,交给国内的专家进行研究和仿制。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底缴获了多少这种75mm无后坐力炮,确切数字并不清楚,显然可以达到数百门。1952年,中国以缴获的美国M20为基础,研制了52式75mm无后坐力炮。由于使用了质量较差的钢材,这种中国仿制型的炮管更厚,导致重量增加。破甲弹能够击穿90mm厚的均质装甲,与M20不同的是,除了破甲弹之外,只有杀伤榴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积极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作为反坦克武器,由于穿甲威力较大,因此只要命中目标即可对敌方坦克造成毁伤。据中国方面的统计,志愿军使用75mm无后坐力炮成功击毁了数十辆M4“谢尔曼”和M26“潘兴”坦克。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收藏了一辆美国陆军M26“潘兴”坦克(如图),据说就是被无后坐力炮击伤,随后被志愿军修复,并从朝鲜运到中国。据美国官方数据,309辆M26“潘兴”坦克被运到朝鲜战场。1950年7月~1951年1月21日,252辆“潘兴”坦克参战,有156辆被击中,其中50辆被完全击毁或被俘。1951年1月21日~10月6日,由于机械故障和敌方袭击,共有170辆“潘兴”坦克被击中,没有透露其中多少是被完全击毁的。1956年,中国军队开始列装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与52式不同之处是它采用了新的炮闩、瞄准镜和一个带小轮的新炮架。并增加了一种新型破甲弹,穿甲厚度达到140mm。图为56式无后坐力炮的特殊改进型,轮架可以分解和折叠。由于破甲弹的威力更大,对坦克的有效射程为400米,可以使用破甲弹对2000米的固定目标进行射击,最大射程为5500米。56式75mm无后坐力炮战斗全重超过85千克。尽管无后坐力炮班有四个人,但在战斗条件下转移阵地并非易事。几年后,推出了配备可折叠的轻型轮架的56-1式无后坐力炮,战斗全重减轻了近20千克。1967年,推出的56-2式配备了一种新的没有轮子的三脚架,重量又减轻了6千克。除了陆军装备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之外,上世纪60年代还在062型护卫艇和0111型护卫舰上配装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如图)。据称,1965年11月13日,在崇武以东海域一战成名的“海上猛虎艇”就配备了这种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考虑到无后坐力炮后部有较大的危险区,而小型舰艇的空间有限,布局非常紧密,这种配置是一种传统炮兵思维方式的产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56式无后坐力炮的售价不超过200美元,尽管穿甲威力较小,但第三世界国家还是很欢迎这种轻便的火炮。越战中,越共使用中国制造的75mm无后坐力炮与美军多次交火。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时,解放军就使用了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涌现了战斗英雄杨林(图为杨林的纪念塑像)。1969年3月15日,杨林代理排长职务,率领75mm无后坐力炮小组与苏军装甲部队战斗。在连续击毁两辆苏联BTR-60装甲车之后,一发炮弹在杨林身旁爆炸,他左手负伤,右手也被炸断了3个指头。当看到一辆坦克和一辆装甲车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向战士们冲过来时,杨林忍着巨痛,以钢铁般的意志,用血模糊的双手操炮射击,将装甲车击毁。正当他向剩下的苏军坦克瞄准射击时,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珍宝岛武装冲突中,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已经无法击穿苏联T-62坦克的装甲,唯一缴获的T-62坦克是被反坦克地雷炸伤的。这次冲突成为中国大力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契机。在珍宝岛武装冲突中,缴获的那辆苏联T-62中型坦克(如图)同样被收藏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与美国的M26“潘兴”坦克并排展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气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都一直装备56式75mm无后坐力炮。并将该炮与弹药转交给友好的亚非拉国家,作为对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在阿富汗战争中,中国制造的56式无后坐力炮又出现在阿富汗游击队的手中,用来对付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

中国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

中国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中国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是一门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为了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为解放军)步兵部队提供了一种快捷而且直接的火力支援,并且击毁轻型坦克、装甲运兵车或碉堡等目标而制造的82 毫米口径滑膛式无后坐力炮系统,发射82 毫米炮弹。78式是在65式上进行一些修改的改进版。78式已经大量而显著地装备解放军地面部队,而且目前仍在一些B级单位和预备役部队中服役。此无后坐力炮正开始被98式反坦克火箭筒所取代。武器性能中文名称:中国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所属国家:中国。装备时间:1981年。总重:34.3千克。口径:82毫米。技术特点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1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该炮是一种营属火炮,装备到步兵营;沿海海防部队装备到连一级内海防连之82无坐力炮排,与步兵连机炮排。该炮身管和药室为整体结构,采用横向开关闩机构,为减轻炮重,药室容积较小;炮闩内由击针座将尾喷口分为上、下两个喷孔,利用闩轴和开闩杆完成与炮尾的闭锁;78B式将开闩杆改进为开闩臂;炮闩上还装有尾喷口,以限制后喷危险角为60°-20米;该炮配用直瞄和间瞄两用合一光学瞄准镜和夜间照明附加配件。破甲弹为火箭增程弹,采用双锥紫铜药型罩,压电引信、由弹头压电晶体撞击目标产生电荷激发引信;榴弹内装825颗钢珠。详细数据口径:82毫米;战斗状态全重:34.3千克;炮身重:25.5千克;炮架重:7.6千克;炮身长:1445毫米;火线高:304-680毫米;火箭增程弹重: 破甲弹:4.35千克 榴弹:5.2千克;破甲弹破甲厚度: 150毫米/65度 弹药基数:30发;初速: 破甲弹:252米/秒;榴弹:202米/秒;射速:5-6发/分;最大射程: 榴弹:2000米;直射距离: 破甲弹:500米;高低射界:-6度-28度;方向射界:45度;炮班人数及编成:8人-班长(炮长),一炮手(击发,行军携带瞄准镜),二炮手(装填手,行军携带炮身),三炮手(观察弹著点及递弹,行军携带三脚支架及炮刷,洗把杆),四-七炮手(弹药手,行军携带弹药装具并3-6发遂行战斗任务弹药)。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于1967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炮是一种连属火炮,现在仍有装备部队。武器信息:名称: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研发时间:1967年口径:中口径炮武器数据:口径:82毫米总重:30千克全长:1,540毫米炮管长度:1,540毫米最大射程:1,750米炮口初速:175米/秒弹药参数:可使用弹药类型型号:破甲弹简介:该炮炮身由滑膛身管、圆柱形扩大药室、炮尾、带左右喷孔炮闩、击发的机构等组成,炮闩为断隔螺闭锁结构;炮架为管腿三脚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结合,必要时可不用炮架,实施肩扛炮身射击;采用直瞄和间瞄光学瞄准镜,另配有微光瞄准镜。规格:战斗状态全重:30千克炮身长:1540毫米火线高:304-680毫米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全弹重:破甲弹:3.85千克榴弹:4.625千克破甲弹破甲厚度:120毫米/65度弹药基数:30发初速:破甲弹:247米/秒杀伤爆破榴弹:175米/秒射速:5-6发/分最大射程:榴弹:1750米直射距离:破甲弹:300米高低射界:-5度-30度方向射界:45度炮班人数: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