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学生经典诵读视频

时间:2024-08-01 01:30:50 编辑:莆仙君

儿童唐诗三百首朗读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1]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7)缘:同“原”,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1]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2、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8、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