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人工呼吸法的著作

时间:2024-07-31 22:04:00 编辑:莆仙君

我国第一个提出人工呼吸法的著作是

我国第一个提出人工呼吸法的著作是《金匾要略》,由两千年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在《金匾要略》中的“杂疗方”内,介绍了急救上吊而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工呼吸作了科学生动的描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工呼吸的文字记录。

《金匮要略》关于人工呼吸的内容摘录:

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疗。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疗。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活。皆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小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令可少桂心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止,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最善,无不活者。并皆疗之。


第一个提出人工呼吸法的著作是什么

我国第一个提出人工呼吸法的著作是《金匾要略》,由两千年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在《金匾要略》中的“杂疗方”内,介绍了急救上吊而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工呼吸作了科学生动的描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工呼吸的文字记录。

《金匮要略》关于人工呼吸的内容摘录:

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疗。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疗。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活。皆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小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令可少桂心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止,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最善,无不活者。并皆疗之。


人工呼吸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那一本书

人工呼吸方法在《金匮要略》便有记载。《金匮要略》一书中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记载道: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疗。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疗。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活。皆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小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令可少桂心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止,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最善,无不活者。并皆疗之。这段关于对自缢者的施救过程记述十分详细,在急救过程中已经有了采用吹气急救的明确记载:如“兼令两人各以管吹其两耳。”虽然根据现代的医学证明,仅靠吹耳急救显然无法达到救治窒息病人的目的,但至少表明到东汉时,我国古代的急救医学中已经意识到可以采用人工吹气治疗窒息患者,并付诸实施。扩展资料古代中医的人工呼吸术和现代医学的人工呼吸术相比,还是有着很多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古代中医的人工呼吸中有很多是通过耳朵进行吹气的,而且一般采用芦管或葱管等工具。而不采取直接的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治疗,我们认为,并非古人不懂得吹口鼻急救,比如明朝朱_所著《普济方》就明确记载“塞两鼻孔,以芦管纳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这和现在的人工呼吸可说完全一致。普遍采用“吹耳”急救,这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耳朵与呼吸道是相通的这一事实。现代医学解剖学表明,人的呼吸道通过咽鼓管和中耳相连,但是,古人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毕竟有限,并不知道因为有鼓膜隔开,外耳和中耳实际上并不相通。也就是说,如果试图通过耳朵吹气,以达到肺部充气鼓起进而恢复自主呼吸,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似乎不太可能,因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可能是首先导致鼓膜受到伤害。通过“吹耳”急救成功,可能并非真正的是通过吹耳使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能力,更可能是耳中的异响刺激了患者的末梢神经,从而唤醒了患者,也就是说,“吹耳”所起的功效其实和“牵发”、“炙脐”等外部刺激方法所起的功效是一样的。除了这些外,还有最大的原因那就是“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等这些封建理法的重大影响了!在封建社会里,又一直尊崇男尊女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缢或溺水等显然是女性居多,对女性自缢或溺水者急救时,受男女有别古训的限制。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急救方法显然难以推行,这才不得已而求其次,退而采取了吹耳急救,很少采取吹口鼻治疗,而且,不论是吹耳还是口鼻,都是弃简就繁,通过芦管、葱管等操作。可见我国从东汉时就已出现了应用人工呼吸进行急救的医学实践,并形成了较为科学、系统的医学理论。而国外最早的有关应用人工呼吸于人体急救的记载大约要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比中国要迟上1600年左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匮要略百度百科-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