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实录
一、激趣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三、设计实验验证: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2、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4、反馈。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四、进一步验证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Baie8OGg0RIu2rxlP_ezw 提取码: mzzk
小学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教学难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一.观察: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三.谈话: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1.谈话: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2.谈话: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4.讲述: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思考题:(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二.认识岩石的风化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2.提问: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1)谈话: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思考题:(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1.提问: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2.讨论:(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四.讨论: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码: ak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