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左斌

时间:2024-07-31 19:52:45 编辑:莆仙君

道德经与发展的联系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
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
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
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
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
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
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
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
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
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认为商
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
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
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
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
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
道德进步。(二)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协调论者指出,
冲突论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错误。若把谋取必要生活
资料界定为谋利,并且以谋利为恶,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
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作用,是
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望尘莫及的。就像商品经济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样,道德消极现象是一种伴随现
象,不是可以选择的。它产生于自然经济下旧的封建道德
残余,也从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并不只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必然产
物。所谓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的论点,夸大了道德的相对
独立性,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商品生产能促进道德
进步: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
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
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
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论者
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
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
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
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
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
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
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
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
践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还对外资商品和小商品
经济等多种成份对道德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二、关于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 大家认为,评价经济
发展是不是阻碍了道德进步,关键性的问题是衡量的尺
度。但对道德进步的标准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生产
力标准。认为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
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是目前我
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应当把是否有
利于发展生产力做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
(二)社会和谐标准。认为凡能调节好各种不同利益的关
系、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公平、正义、人际关系和谐的道
德是进步的。否则便是道德的退步败坏。道德建设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还要为个人的完善、不断提高人
的素质、培养人们对集体的献身精神,从而使人与人的关
系达到和谐。(三)主体活动标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一个
本质属性。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
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展开
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应该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的尺度。
(四)、道德质与量的标准。认为道德进步的尺度有质与量
两个方面。其质应是看在阶级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道
德观念是否反映了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离共产主义
道德更近一些还是更远一些。其量是看这个占统治地位
的道德观念的实践中贯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进改革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价值标
准、主客体标准、综合标准


《道德经》中有没有相关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记载?是怎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话很有意思,它概括出了《道德经》的主旨:何为道?用最直白的话,来解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去菜市场买肉,听到有人说肉又涨价了,那此时我们心中大概就知道,对方聊的是猪肉了。这就是所谓可以讲出来的道理是普通的道,可以去命名的事物是常规的事物的道理了。这不就是现在的经济学吗?接下来,咱们代入全文,去理解一下我们用猪肉解释出来的“道可道”的即经济学的道理。1、何为道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当然不能认为光是解释出来,就可以说自己掌握这句话的精髓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之始,指的是天地还处于尚未开化,一片混沌的时候。万物之母,指的是我们人类已经对大地有了初步认知的阶段。从虚无到万物有名,中间的关键之处就是“道可道”“名可名”。这就好比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对万事万物都不了解,不清楚某件事物叫什么,不清楚这种事物会有哪种变化,这就是“天地之始”。当我们通过老师、父母学会认知事物,明白了事物的名称、规律时,这就是达到了“道可道”和“名可名”的境界。但这种广为人知的道,并不是老子所追求的道,他之所求,尽在于“非常道”“非常名”。2、非常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后半段内容。《朱子语类》记载,关于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式:问:「老子『道可道』章,或欲以『常无』『常有』为句读,而『欲』字属下句者,如何?」曰:「先儒亦有如此做句者,不妥帖。」按照语录中,古人觉得最恰当的断句方式解析出来,效果就成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是对“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两种不同环境下,提出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老子的话,可以看作他提倡要经常保持“常无”的状态,去理解虚无之中“道”的奥妙,常保持有的状态,去观察可名之物蕴含的道理。换一个角度,我们用虚表示“无”,实表示“有”,无是我们尚未认知的事物虚无的一面,有是我们已经划定边界事物具体的一面。在老子的观念中,无和有,其实只是事物的两面,也就是源同而名称各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子认为,宇宙是非常玄妙之物,我们要认识世界,就要借助“无”和“有”,来从可名可道之物理解不可道、不可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