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讨伐辽国大败而归,只得退守国内休养生息。辽国则不愿放弃这个天赐良机,正在雁门关一带屯兵,准备大举进犯雁门关。雁门关之战一触即发。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太宗赵光义因败,乃于河北、河东各要地,积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击辽军进攻。遂命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门),捍边御辽。乾亨元年(979年),辽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战败后(参见满城之战),继于二年三月,遣大军攻雁门。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宋攻辽高粱河之战后,太宗赵光义因败,乃于河北、河东各要地,积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击辽军进攻。遂命潘美为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分领所部驻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门),捍边御辽。乾亨元年(979年),辽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战败后(参见满城之战),继于二年三月,遣大军攻雁门。时潘美率兵巡抚至代州,即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今山西代县西北西陉寨)出,沿小陉迂回至雁门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击大败辽军于雁门北岭,斩杀其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铠甲、革马甚众。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大敌来攻,他急遣信使请求节制西北边疆军事、正驻守太原的潘美发兵援助。而潘美却拒不发兵。他以为,雁门关虽是战略要地,但只能暂时阻挡辽兵的攻势,并不能用来坚守以长期拒敌。因此,潘美只是积极准备固守太原,没有发兵援助杨业固守雁门的打算。辽兵已至雁门关,潘美却按兵不动,仅凭杨业的数千兵马守关,势必无法抵挡萧咄李的十万大军。在此危急关头,杨业只得冒险设计,欲用奇兵袭击辽军统帅的指挥部,"擒贼先擒王",若辽军统帅被擒获,则辽之十万大军可不战自溃。以数千骑袭击敌人十万大军,诚为至难至险之事,而事已至此,杨业别无选择。计议已定,杨业留副将守雁门关,自己则率"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业乃是采用从敌人背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将辽军击溃的。当时,辽军正在准备进攻雁门关,没料到宋军会在背后猛插一刀,又不知宋军到底有多少人马,顿时大乱,纷纷逃窜。混战中,杨业判断辽军统帅必在中军旌旗簇拥之处,于是率军猛攻辽军中军。只见辽军旗鼓簇拥之处,有一人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杨业知此人必是辽军主帅,乃率众击之。骑骏马者正是辽军统帅萧咄李,在宋军的猛烈冲杀下,其左右卫兵皆被冲散,萧咄李竟被宋军斩杀。萧咄李一死,辽军顿时成了一盘散沙,皆无心恋战。守卫雁门的宋兵见杨业袭击成功,也开关杀出,辽军大溃,退至大同。杨业挥军追杀,擒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而还。杨业以少胜多、取得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证属实,顿时恼羞成怒,妒火中烧,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杨业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时还算明智,将潘美的"谤书"封好,遣使送给杨业看,并升杨业为领云州观察使。兼代、郑南州刺史,算是对杨业雁门关大捷的奖赏。
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 (980年 - 980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讨伐辽国大败而归,只得退守国内休养生息。辽军在979年满城之战战败后卷土重来,于980年三月派出一支号称十万的部队南侵。当时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令杨业领麾下数千骑兵自雁门关出发,沿着小径迂回至辽军侧后,也就是雁门北口。潘美自己带兵正面迎敌,并命令众士兵作战前发誓,口含木片奋勇杀敌,之后与杨业合击辽军于雁门北岭。辽军大败,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生擒。宋军缴获铠甲革马甚多。
雁门关大捷的战争简介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贺龙亲自把第716团团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召到师部,对他们说:“忻口会战正在进行,敌人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往忻口运输弹药、给养,这是日军最主要的一条运输线。但是,他们很嚣张,自以为那一带已经成为他们的后方,没有中国军队,因此警戒疏忽。你们到那里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日军这个弱点,发动群众,给鬼子来个突然打击,把这条运输线切断。”1937年10月17日黄昏,贺炳炎、廖汉生率部到达雁门关西南的秦庄和王庄。他们发现公路并不在雁门关下,遂主动去黑石头沟、吴家窑一带公路西侧设伏,同时派少数兵力占领雁门关。18日,第716团主力设伏于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公路西侧高地。上午,日军运输汽车50余辆,满载兵员、弹药,由北向南驶入伏击区。第716团即以密集的火力进行袭击。激战中,日军又有汽车200余辆由阳明堡方向向北驶来。第716团即分兵一部阻击该敌。激战至夜间,日军援兵又至,第716团遂撤出战斗。此战,共毙伤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20日夜,第716团一部复占雁门关,另一部破坏了广武至太和岭间的公路及桥梁。21日晨,第716团再次设伏于黑石头沟地区。日军由南向北的汽车200余辆和由北向南的汽车数十辆相向而来,当其先头车辆驶入伏击区时,第716团居高临下,以突然而猛烈的火力展开攻击。日军在8架飞机支援下进行反扑。第716团毙伤日军一部后撤出战斗。该团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雁门关大捷的战争地点
雁门关,山西省北部内长城线上的一个关口,雄峙于北岳恒山西颠,地形险要,控制着由大同通往太原的公路,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军事要地。雁门关雄踞代县西北隅,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雁门关北拒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关山雄固、军事在冲而闻名于世。这里峰峦叠嶂,山岩峭 拔,峡壑阴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初于绝顶铁裹门处置雁门关,设寨驻兵,以防突厥。传说,因这里山太高,大雁南来北往,只能从此关隘飞过,得名雁门,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城周长1公里,石座墙高7米,洞门三座,东门、西门和小北门。整个关城位置险要,建筑雄伟。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