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道德经诵读视频

时间:2024-07-31 12:04:32 编辑:莆仙君

道德经第一篇经典讲解视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道是一种规律、能量、物质等等的混合体,然而我们对规律、能量、物质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到今天为止的所有的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而无法继续沿用。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从推翻地心说到建立日心说、再到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的规律一样)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化、演进、创造的程。老子的举例就是:宇宙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虚无的宇宙叫做“天地之始”,后来宇宙爆炸孕育了万物,就产生了“有”,又把孕育万物的宇宙叫做“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指宇宙,只不过就是宇宙诞生前后的两种状态。把宇宙诞生前的状态“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宇宙诞生后的状态“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看似“异名”,其实却是“同出”都是指宇宙。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状态,把这个事物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纯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后的铁块就是“有”,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无”。我们在常“无”,也就是恒定没有锈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也就是恒定有锈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是一种通过观察物体前后两种状态来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注意: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应,名可名为某某。呼应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应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和有是专属名词, 注释:常,规律、恒久、经常。名,定义、名称、命名。无,没有。始,开始、起源。母,本源、基础。妙,奥妙。徼,归终也,王弼注。同,合会也《说文》。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门,出入口。 译文: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老子的道德经讲了什么?

您好,很荣幸由我来为您解答问题道德经《德篇》讨论的是社会观和人生观,是相对于天之道而讲的人之道。德是什么?在带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德,顺天道而行就叫德。老子讲的德是物德观念,就是万物都有德,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弦外之音是唯独人没有德。什么是有德的状态呢?老子用了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按照万物自然而然演化方式,不敢有任何多余动作叫德,即还是顺道而行为之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意思是,人类把天道丢失了,才不得不讲德、讲仁、讲义,最终这些都丢光了,才不得不用暴力的方式、以礼的方式管控人类。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道德经》应该怎样读?

解读张清一《老子,应该怎样读?》

山长按:老子是一部普通人适用的人生指南工具书——我读老子的方法和思路。

即令如此,我仍然不会把老子神圣化,供起来拜。而且,我也很怀疑:老子的本意,恐怕也并不希望世人对他的形象加上很多尊称,“威严”地摆在道观里供人膜拜。我猜他更喜欢走向人间,走向生活!他更像邻家的老人,在后生们犯迷糊的时候,会友好地点醒你,让你活得更真实一些!即使你犯了错误,他也不会指责你,只会善意而无奈地摇摇头!

用这种方法读老子,我自感获益良多,也认为这种研究的方式,更适合“非学术”的大众人等,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术权威面前战战兢兢,和自愧不如,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老子]的解读,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老子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这里把自己的理解心得抛出来,就是一种引玉的动机:老子其实可以这样读!老子原来很简单!这正是老子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道根本就没有那么神秘,老子也很简单,很容易学,也容易做:只要你愿意相信他老人家就行!

因此,要真正深入了解老子的“内家功夫”,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唯一的办法,只有承认老子具有极为高明的智慧,为我们所难及,因此老老实实地拜老子为师,相信他老人家的智慧,即使看起来很荒谬的话也一定有其道理;认真地去体悟,设法跟上老子的思路而不是批评他的原则,设法理解老子的独特而不是评价他的另类。只有这样,有一天才会突然了解到老子的真意,才有资格来告诉别人:老子说的到底是啥意思。

                                                    ——张清一

现在《道德经》在世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本“玄而又玄,高深莫测”的书。很多人对之望而生畏,即使有心想读之人,因其难懂也只能将之束之高搁。

由于现在互联网络的发达,人们获取信息变得非常容易,故而,当遇到读不懂的书,总是习惯于去读别人的解读,尤其是学术大伽或者名人的。然而,往往越读越迷糊,越读越觉神秘,最后只能放弃。对于书中的智慧,只能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

首先,别人的解读真的就是对的吗?或者说,真的于你有益吗?这有待我们自己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出于功利的打着学术研究的名义,却是为了自己一举成名的目的,还是出于真实的得到提升内在智慧的目的。目的不同,着眼点会发生变化,引起你心中共鸣点也会不同。

第二,我们在读老子时,我们应该怀着恭敬的心,而不是评判的心、审视的心。因为首先我们需要老实的承认,老子比我们高明,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看不懂,不是因为他的错误,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思维或者认知水平还不够。将老子


《道德经》该怎么“读”?

提到《道德经》,彷佛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就算说不出肯定也都听过几句,什么“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是再往后呢?


不说全文会背诵,我猜大多数人肯定连全文都没有朗读过。包括我自己也是,道德经相关的书买了不止一本,可是的的确确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般看的最多的就是前面几章,看着看着就碰到晦涩、不能理解的,于是放下、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过。

前日受人相邀,在喜马拉雅录《道德经》。想要录音,自己必然要先通读、知其意(时间紧,只能略知其意,断句不错即可)。这一通读,问题立马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读,这又分了几种情况。










一、生僻字

第一种是生僻字,比如橐龠,埏埴,隳等。生僻字好解决,随手查了就是。

二、通假字

第二种是通假字,最常见的就是“见”通“现”、“知”通“智”这种,但凡有点古文底子的都能知道。

又如“多言数穷”,这个“数”为“速”的通假字,就比较少见到了。

还有一些几乎没遇到过的,比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个“冲”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应该鲜少有人知道它是个通假字吧?它同“盅”,读作一声“zhong”,引申为虚。

但通假字好在只要知道了意思,就能确定读音。最难的还是第三种。

三、多音字

多音字又分了若干情况。

1、简单常用的

简单常用的很好判断发音,比如“非以其无私邪”,“邪”读ye;“处众人之所恶”,“恶”读wu;“万乘之主”读作四声的cheng。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

2、根据意思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根据意思很容易判断读音的,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根据上下文知道“长而不宰”是“作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的意思,很容易判断“长”读作zhang。

3、知道意思也不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些情况是你即便理解了意思,也不太好断定读音的。

比如“唯之与阿”,这里的“阿”是怠慢地回答的声音,那这个声音到底读作“a”还是“he”呢?最终,我还是又叠加了含义中的“呵斥”之意,读作“he”。

再如“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意思很好理解“符合道的人,道也愿意帮助他”,但是还是不能确定“乐”读“yao(喜欢、欣赏)”还是“le(乐意)”还是“yue(不亦乐乎)”,最终我还是综合了意思和猜测古人思维选了读作yao。

还有“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或者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到底读作yue还是yao呢?我索性跟上面一样,都取了yao的含义和发音。

4、不知其是多音字

还有些字由于在现代汉语中只用到一个发音,文言文才有其它发音,所以一般人已经不知道它是多音字了。

比如“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看到“绳绳”你会想到它应该念“minmin”吗?更何况还有小部分人认为就应该采用“shengsheng”的本意和读音。

这么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读下去,以至当看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都不敢相信这个“食”就读作shi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个“孩”是通假字,通“咳”,而“咳”又是个多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小孩的笑,所以读作二声的hai。也就是又是通假又是多音地转了一圈,它的发音跟直接看到“孩”的发音是一样的。对于只看结果的人来说是一样,但是对于做学问(这么说有点太高大上了,换成“较真儿”吧)、对于较真儿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作为一部本来就深奥、晦涩的经典,本身就会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字的读音也会随之不同。

我在18岁以前属于一切跟随高考考点学习的考生,18岁以后再没学过语文(本科学的物理)。今日初读《道德经》这类经典深奥的古文,有错、误之处还敬请指出。我知道有很多从教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牛,欢迎指正、交流哈。谢谢啦!

ps:不敢相信自己拿手机敲了15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