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 *** ,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 *** 》、《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当年的真相是什么
恶之花当年的真相是都贤秀顶替姐姐成为凶手。《恶之花》中,李准基最开始饰演的白熙成并不是他的真实身份。他的真实名字叫都贤秀,而且,他也并没有杀害任何人,但是,他替自己的姐姐都海秀承担了里长被杀的罪责,他之所以潜逃也完全是为了姐姐。都贤秀没有失忆,他失去的,其实是自己十五年的人生。从他决定顶替姐姐,甘愿成为被通缉的杀害里长的凶手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被彻底改写了。 这部电视剧还刻画了一位真正的连环杀人案的帮凶,而这个帮凶不是别人,恰好就是被都贤秀最开始顶替人生的白熙成。 除此之外,电视剧《恶之花》还刻画了很多配角的形象,比如说,作为杀人凶手的父母,也是在韩国有头有脸的医院院长白满优和妻子孔美慈,一方面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又爱又恨又无奈的那种情绪,饰演这两个角色的演员,完美将这种复杂的情绪给表现了出来,为这部电视剧加分很多。
与恶之花有关的
□ 你听着可能不信,但我从来看不惯仗势欺人,从小就看不惯。有些人生来低贱,有的人则生来就是科学家,一些生来去打工,一些生来当修 女。比如说,这些在我面前的家伙生来就该看门,而我,生来就是个贼 。 ——雷纳托·瓦兰扎斯卡 □ 我感觉像个沉船幸存者,何况,那种罪 行,以前那种...我曾参与的犯 罪,已经不复存在了,结束了。现在...那个射 杀老太太...偷取十万里拉的人,已经洗心革面了。我只能...告诉他...一个人若是失去自尊,相信暴力永无止境,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再是人了 。 ——雷纳托·瓦兰扎斯卡 查阅波德莱尔的经典句子时,里面收集有雷纳托·瓦兰扎斯卡的话,好奇心促使我特意查询关于他,这个人是谁呢? 却只看到,有善良的读者评论的一句话:有部电影叫《恶之花》(邪 恶 天 使)就是专门讲他的,喜欢的话不妨看一下,不过不要太崇拜! 该片讲述了雷纳托·瓦伦卡斯扎干下了一连串震 惊 全 国的抢 劫 犯 罪 事件。 1976年,他们准备做一起绑 |架米兰城最有钱的人,然后收手。他们商议,不如就绑架那个收|购国际米兰的人的女儿罢了…… 影片 根据真实事件 改编,主人公意大利著名的黑| 帮 头| 目RenatoVallanzasca。臭名昭著的Vallanzasca英俊风流、无恶不作,他参与过抢 劫、绑 架、谋 杀 和 越 狱,在上世纪70年代把米兰变成了一座罪 恶之城。 《恶之花》的剧本主要由导演米凯莱·普拉奇多和金·罗西·斯图尔特一起及其他助手合作完成。 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本自传体小说《恶之花:米兰黑帮》。该自传由Vallanzasca本人亲述,由记者卡尔洛·伯尼尼完成。 Vallanzasca的传奇经历至今都是当地的一个传说。他一生58年中的38个年头,都在监 狱 中度过。 大概是这位本身,就像波德莱尔笔下一个恶之花的代表吧…… 留存,说凑更也可以。凑更或许为了好好写长一点的东西,需要时间,需要安静下来。
《恶之花》是谁的作品?
夏尔·波德莱尔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是与雨果齐名的法国最伟大的诗人。《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唯一一部诗集,诗集大量描写大城市的丑恶现象,意在控诉和揭露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他笔下,巴黎的风光阴暗而神秘,诗人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被抛弃的穷人、盲人和妓女,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与浪漫派认为的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着和谐优美的观点背道而驰。他的观点在美学上史具有创新意义,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从诗集中的《腐尸》,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描写丑,表现丑,以丑为美的美学主张。《腐尸》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丑陋无比的图片,这幅图片的焦点集中在一具腐尸上。作者以类似于提问式的方式开头——“心上人,曾记否,我们见到的景象”,以此顺其自然的过度到对于这具腐尸的描写,腐尸“在小路拐角,铺着石子的床上”,“双脚往上翘”,“臭不可闻”。在波德莱尔之前,很少有诗人取“腐尸”作为诗歌的意象,没有人愿意去触碰这种可怕的、看上去让人觉得讨厌和恶心的东西。“天穹凝望着这具壮美的尸体,仿佛一朵花在开放。”作者将这具腐尸比作“一朵花”,将尸体的腐烂比作“一朵花在开放”,用“壮美”来修饰这具尸体,更可见作者的大胆突破创新和对传统的颠覆。“苍蝇在糜烂的肚子上嗡嗡叫,黑压压的无数蛆虫,从肚子里爬出来,像稠脓一道道,沿着这具皮囊流动。”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在静态的腐尸上添加了动态的“苍蝇”和“蛆虫”,做到动静结合的描写这具腐尸。“糜烂的肚子”、“嗡嗡叫的苍蝇”“黑压压的蛆虫”将腐尸的丑陋暴露无疑,甚至到达了极点,让人读了有想作呕的感觉。“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古怪音乐,像淙淙流水和微风,又像扬麦农夫,动作节奏和谐,用他的簸箕筛麦种。”其中“一种古怪音乐”是指苍蝇嗡嗡的叫声和蛆虫窸窸窣窣地转动声,作者将其比喻成“淙淙的流水和微风”、“扬麦农夫用簸箕筛麦种”的声音,还用“节奏和谐”来加以概括,更见作者描写丑,表现丑,以丑为美的美学思想。“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了幻影,像面对忽略的画幅,艺术家仅仅靠记忆在起作用,慢慢勾出一幅草图。”此句和首句构成呼应,首句作者问“心上人,曾记否”,很明显作者眼前的腐尸是从记忆中抽取出来的过去的所见,并不是此刻真真实实呈现在诗人面前的,因而现在回想起来,只留下幻影而已。“但是,你也会像这堆烂肉一样,发出恶臭,实在难闻,我眼中的星星,我气质的太阳,你,我的天使,心上人。”在作者眼里,他的“天使”,他的“心上人”总有一天会死亡,会成为他所描写之物,会变成腐尸。诗歌的最后一段——“那时,我的美人哪!请告诉虫豸,它们吻你时吞噬你,说是我的爱情虽已解体,可是,保留了神髓和形式。”是整首诗揭示主旨的部分。肉体虽已消灭,但是,爱的神髓和形式依旧保存。爱的神髓和形式可以超脱肉体,体现了作者精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倾向。诗歌中,腐尸的肉体被蛆虫吞噬,腐尸周围充满苍蝇嗡嗡的叫声,作者设想这就是自己的心上人,这样丑的腐尸作者却用美得眼光去看待,正表现出作者的矛盾——死亡是丑陋的,但是死亡又是必然,所以诗人的“心上人”成为腐尸是必然。但是,作者用美得眼光去看待这具死尸,却是要告诉读者:即使“心上人”的肉体不存在了,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的神髓依旧可以保存。作者以一种审丑的眼光去衬托他那独特的爱情感受,一种超脱了肉欲和形体皮囊的崇高的爱。丑陋的腐尸下,作者的爱情显得更加的干净、圣洁、可敬和可贵。本诗是作者对所见的腐尸的客观真实的描绘,诗人常常在酒店和画室中朗诵,因而他又以“尸体文学诗人”而闻名于世。作者用真实客观的语言去描绘丑陋无比的事物,用审丑的眼光去表现他对美丽而崇高的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以丑为美,在丑中表现美,这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原文:《腐尸 》爱人,是否记得我们见过的那东西,一个明媚甜美的夏日清晨,在小路的拐角,一具腐尸横躺在 铺满沙石的路基之上。它四脚朝天,像个恬不知耻的荡妇,边燃烧边播散着毒气,以一种无耻而漠然的姿势展露出它那被臭气鼓胀的肚子。烈日照射着那一团腐物,彷佛为了将它烤熟,好向伟大的自然 百倍的奉还 她曾合于一处的元素;而天空看着这美妙的腐尸 如花儿一般绽放。那恶臭如此可怕,以至你觉得 要昏厥在草地上。蝇群绕着腐烂的肚子嗡嗡作响,从中钻出一群黑色的 蛆虫,它们像一股粘稠的脓水 沿着有生命的败絮渗出。 整群蛆虫时而波浪般起起伏伏,时而噼啪作响的涌动;彷佛这具被神秘呼吸鼓胀的尸体 靠繁衍而继续生息。这团世界奏响着它独特的乐曲,有如流水或风鸣,又像簸扬者以规律的动作 摇晃着簸箕中的谷粒。形体消散后不过是一个梦,一幅草图缓缓出现在 那遗忘的画布上,艺术家 只得凭记忆将它草就。巨石后面,一只心急火燎的母狗 怒目嗔视着我们,等待着时机从腐尸身上扯回 那口它丢下的肉。然而不久您也会像这团垃圾,像这可怕的病原一样,我双目的星辰,我生命的阳光,您,我的天使和热情!是的!您会这样,优雅之女皇,临终圣礼之后,您将埋首于芳草与繁花之下,在枯骨间腐朽。那时,我的美人!告诉那些用香吻 枭噬你的蛆虫:你的肉身虽已腐烂,我却令其风姿 和神圣本质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