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的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作面上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次,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第二层次,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也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二层次,介绍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作者指出包身工在劳动时不仅有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大危险。第二层次,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二层次,以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第三层次,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包身工》的作者是谁?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夏衍1919年在家乡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之后夏衍又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华商报》等报刊,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包身工》作品简介《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它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
怎样理解《包身工》这篇文章?
1、鲜明的对比。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摩温”、“荡管”和“东洋婆”加以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象鸽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造屋,还能廉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2、精辟的譬喻。“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象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齐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对帝国主义及其奴才和包身工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相互关系,作者用船户养墨鸭一事作比,蕴藉含蓄,十分精当。这个譬喻,突出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封建势力对包身工进行剥削所达到的残酷性,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3、引用警句。作者在运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揭露了日本纱厂在一种特殊的优惠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的劳动力的滋养飞跃膨大之后,接着便以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引用了美国进步作家索洛的警句,深化了主题,收到了画龙点晴之妙。“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作者在引用了这个警句之后,紧接着又写道:“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结尾处,作者用含蓄的笔触宣告:“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下的冤魂!”这样的警句引用以及从引用中生发出的精辟的饱含感情的议论,升化了主题,对读者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4、借喻的手法。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机器”来借喻包身工。“猪猡”是上海一带的方言,是对人侮辱性的说法。工头骂“包身工”为“猪猡”。“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的‘猪猡’”。作者在这里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猪猡”借喻包身工,反映了包身工在老板、奴才的眼中地位的极端低下,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梯上冲下来”这句话中的“懒虫”出自工头之口,作者拈来借喻包身工,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她们四点一刻就起床了,早晨五钟点由打杂的或者老板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懒虫”其何懒也?老板娘把一些锅巴、残粥,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的前面,这句中用“机器”借喻“包身工”,生动地揭示了日本纱厂不把包身工当作活生生的人,而纯粹看成用来赚钱的工具的罪恶本质。文中还用“芦柴棒”借喻一个十五、六岁的包身工,极言其在超负载的繁重劳动摧残下身体是多么的羸弱。用“罐头”来借喻日本纱厂,说明了日本纱厂为了防止“包身工”与外界的接触及反抗,把包身工牢牢禁锢在日本纱厂这座人间地狱中,不给他们任何人身自由的情况。
5、易色。在文章中由于表达的需要,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是常有的。这种变移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有的修辞书上称之为“易色”。《包身工》一文,也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⑴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了,这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象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那里算得上什么佳肴;这里故意谓之“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⑵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非特不能赚钱,还要贴补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加思索地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
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这伙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和蛇蝎心肠。
⑶ 东洋波望了一会,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折腾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对于“拿摩温”更省力而已。
⑷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在旧社会中国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剥削和重重压迫以及饥馑灾荒,使广大穷苦农民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6、夸张。“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不耻于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入木三分。“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这一夸张的说法出自抄身婆之口,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十分强烈地反衬出了芦柴棒所受剥削和压榨是多么惨重!
7、“据说”“所谓”等带有讽刺意味词语的运用。例如:
“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疼了他的脚趾。”
“所谓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