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阳经(由手走头)
商阳,井穴,属金,大肠经属阳金,肺和大肠互为表里,吐气肺管,吸气肾管。疏木,要看肺跟大肠,少商、商阳、大椎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退,扁桃体也可以治,但主要是在退烧方面。
二间荣六,属水,因大肠金是阳金,二间则成大肠经子穴,大肠经实症在这泻。下针,手指弯起来在横纹头下,大肠经的经穴走向是由手走头,抬手有三个动作,没有办法前抬,是大肠经有毛病。手不能梳头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
三间俞穴,属木三间透劳宫主治风湿关节炎。阳经有原穴,阴经无。
合谷是原穴,无属性,原络治疗法,取病经原穴(病症)和络(表或里症)。
肺是临晨3-5点,大旸经是5-7点,卯时气血流注于此。大肠属腑、属阳。
实→痛(一周之类,子穴泻)。
实中带虚→痛多、酸少(先泻后补)。
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先补后泻)。
纯虚→酸(补)。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六--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居于腹中,沿脐的上下而分布。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分别清浊。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所以小肠和心相表里。
小肠位于胃的下部,它的上端与胃的幽门相接,下端在栏门处与大肠相接。它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其形状蟠曲。小肠的上部是空肠,下部是回肠,空肠和回玚是借脂膜固定在腹腔后壁上的。祖国医学对小肠的解剖位置、形状、长短等方面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分别清浊方面,它是水谷的再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主化物而分别清浊。“受盛”是盛受的意思。小肠为受盛之官,是对小肠能够承受胃消化的水谷进行再消化功能的描述。小肠接受了胃经过初步消化了的水谷以后,就进行再一步的消化和分离}使水谷精微之气生化成为人体易于吸收的物质形式。小肠主化物即是指小肠消化水谷的作用。这种生理作用的特点是分别清浊。清”即是指含有营养成分的物质。“浊”即是指没有营养成分的物质。分别清浊的作用,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小肠的上段:从胃下移到小肠的水谷,经过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分离其清者即水谷的精微被吸收,并由脾的升清作用转输,送到五脏六腑。其浊者即剩余的水谷的糟粕和水液,在胃气的降浊功能的作用下,继续下移,传导到小肠的下部。其二,是小肠的下段:水谷的糟粕传导到小肠的下段,在小肠与大肠相接的阑门处,小肠又进行了分别清浊的作用,使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从前阴排出,糟粕中的渣滓从大肠而下,由后阴排出。综上所述,小肠的主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主要是说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及水谷的糟粕是由小肠分别的进行分化而出,所以小肠有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如果小肠有病,除了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情况如腹泻或大便干燥等症状。其次小肠主液。小肠液主要是指小肠主小便而言。在分别清浊的过程中小肠对水液的代谢是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尿的形成和大便中水分的多少等方面。因此说小肠主液。
由于小肠和心相表里,所以心火过盛可以移热于小肠而引起尿少、尿赤甚或排尿灼热等病症。于小肠的化物与脾的升消作用、三焦的蒸化作用有关,所以当脾阴不足或三焦阳气不足时,就会影响小肠的主液功能而导致大便中的水分或过多或过少,造成大便泄泻或大便燥结的病症。小肠的功能都是赖阳气以健运,赖心火以分别清浊的。
(1)手太阳经的循行:小肠的经脉叫手太阳经。手太阳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的少泽穴,沿着手背的外侧到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的后缘循行,经过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循行,出于眉关节,绕行在肩胛鄙,然后交会在肩上的大椎处,又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循行,通过横膈,到达胃部,与小肠相连。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循行,通过面颊,到眼的外眼角,最后又转入耳中,到听宫穴处。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面颊上行到目暱下的颧髅处,又抵达鼻旁,到眼的内眼角的晴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接。(见图)
(2)手太阳经的生理:手太阳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画。一方面它起着运行大肠的血气的作用。因为手太阳经起于小指的外侧端,行于腹中时属小肠,所以它以运行小肠的血气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小肠手太阳之脉”说法。另一方面它联络并濡养着小肠及与小肠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器官。因为手太阳经循行于上肢的外后侧,围绕着肩胛运行到肩上,从缺盆下行络心,属小肠。它的分支入耳中,另一分支行于颊、鼻、目、颧等部位,所以小肠通过手太阳经和耳、颊、目等组织器官及体表的部位相联系。同时,这些组织器官都需要手太阳经脉运行的气血来濡润和滋养,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如果手太阳经的经气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就会影晌小肠及其有关的组织发生病变。比如小肠与心相表里,手太阳经的经气热盛,就会便热移于心,心开窍于背,放而会导致口舌生疮等病症。手太阳经气运行出现闭阻,就会导致肩、臂及上肢外侧后部的疼痛。
总之,手太阳经属于小肠,以营运小肠的血气为主。它是小肠与其它组织器官的联络和供给营养的途径。但是它同时也必须依赖于小肠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发挥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肺与肠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
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万一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要在第二道防线坚决阻击。一旦感冒发烧,我们吃一些解表的药、多喝一些白开水,出一身汗,感冒立刻就会痊愈。有的人会喝一些辣椒做成的热汤和红糖姜水,因为这些汤能调动人体内的阳气驱除风寒。但是,如果是因为中暑导致的感冒发烧,则应该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
总之,弄清楚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我们就能明白人体气机和水谷运转的关系,就能够由内而知外,由外而知内。
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下角“采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