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大都和上都分别指什么?
元代中都是现在的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是元朝三座都城中规模最小的都城。元中都有三重城,分别是城郭、皇城、宫城,呈回字形相套,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元朝的大都和上都元朝时的大都是现在的北京,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元朝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花费了18年的时间,城墙的周长有28公里。元朝还有上都,城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元朝的都城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地变更之后渐渐的共存,元朝以及蒙古帝国时期修建的都城一共有四处,分别是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中都
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元大都遗址,中国元代的都城遗址。又名汗八里城 。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域及其以北地区。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创建的,主要工程完成于元世祖时期。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元大都遗址概况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的偏东部,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内发现有城门、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遗址等遗迹,出土物以瓷器为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大都遗址
元朝的都城到底是大都还是上都?
上都是元朝的第一个都城,大都是元朝的第二个都城。上都位于内蒙古,大都位于北京,不是同一个。上都建都时间是1260年,大都建都时间是至元九年二月。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此后,开平府不断得到增修扩建。中统四年(1263)五月,正式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到第二年八月燕京改名中都,两都巡幸制正式确立后,上都遂成为元代长期并存的两大首都之一。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统治期间,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会。扩展资料忽必烈将朝都城选定在大都的原因:首先,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优势。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辽平原之间,北依山险、南控中原、东拥渤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远超开封、洛阳、西安和南京等历朝古都。其次,自忽必烈占据中原地区后,蒙古的王公贵族被中原的富庶深深吸引,不愿再返回故土草原,经常劝谏元世祖忽必烈。他们认为北京不但距离蒙古故土和东北游牧部落较近,而且可以压制南方地区,进可掌控全国,退亦可迁回漠北重整旗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