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道破天穹

时间:2024-07-30 01:06:11 编辑:莆仙君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采用了对比反衬的写法。上篇极写花灯满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过片引出观灯女子,他们时装悦目,笑语盈盈,但在好女如云当中,找来找去却找不到自己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只见他在灯火阑珊处。即可见诗人不肯随俗的抱负,也流露了悲戚的孤独感。他塑造的这位佳人形象是他自己的自画像,表现了诗人虽然政治失意,但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品质。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甘于平淡的品性,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