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旧港

时间:2024-07-29 17:30:13 编辑:莆仙君

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是苏州刘家港。
  刘家港,即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元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明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刘家港更大规模开发是明永乐初。朱棣决定派使者通西洋,命户部尚书开浚娄江和刘家港口,水宽三里,水深增加,直达苏州,沟通太湖平原,使港口环境大为改善。永乐二年建成远洋航海基地。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下西洋从哪个港口出发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旧港宣慰司这块海外飞地,明朝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对黄河长江流域以外的都不够重视!这是农耕文明决定的!旧港宣慰司是海外飞地,宣德年间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基本就代表明朝放弃这块地了!地图上孤悬海外的这一小块,就是颇有名气的“旧港宣慰司”。“宣慰司”,是明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一般设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当地的土官负责管理,比如在云南布政司,有曲靖宣慰司;在四川贵州一带,则有播州宣慰司。旧港宣慰司则是15世纪初的明朝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设立的地方管理机构。为何在遥远的南洋海滨会出现明朝的行政机构?旧港宣慰司驻地旧港是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最大港口和贸易中心,北靠马六甲航道,旧港宣慰司可谓中国历史上南部疆域曾达到的极点。其实这同中国人向南洋迁徙经商和郑和下西洋有莫大关系。郑和下西洋之前时,爪哇国灭掉了三佛齐国,将其改名为“旧港”。由于局势混乱,加上旧港土地肥沃,十分富饶,“一季种谷,三季收稻”,不少华人就趁机在旧港安家了,其中,南海商人梁道明势力最大,被推举为当地“酋长”。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派使节前往旧港,招抚梁道明,梁道明思乡心切,当即同意归顺明朝。他虽然回到了祖国,却担心手下的数千人群龙无首,于是,便让自己的副手施进卿继续管理旧港。从这时开始,旧港与明朝建立了联系。旧港的高光时刻在郑和西洋时期。中国虽然是小农经济,不重视航海,但是中国古代的海盗却也很强大。不久,郑和下西洋要路过东南亚海域,结果驻扎在旧港附近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决定秘密袭击郑和船队,结果施进卿得到消息,立刻通知郑和,于是郑和一举击溃陈祖义。朱棣非常高兴,于是在旧港建立宣慰司,任命施进卿为第一任旧港宣慰使,正式将旧港纳入明朝属地。同时在旧港进贡时,专门将旧港从东南亚小国名单里拉出来,单独排列。施进卿死后,他的女儿施二姐继承其位置,被郑和册封为第二代旧港宣慰使。但到了正统年间,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国”又发兵攻打旧港。自从宣德年间,太监王景弘最后的下西洋活动之后,明朝朝廷已不再派大规模船队在东南亚游弋,自然管不到旧港的事,施二姐势单力孤,无力抵御,于是,旧港就成了满者伯夷国的属地。旧港真正归属明朝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个旧港,从始至终就不能算明朝领土,因为《明史》曾明确记载,施进卿在被明朝封为宣慰使之后,“犹服属爪哇”,他既向明朝称臣,又向爪哇国称臣,一臣事二主,这样的旧港,如何能算作明朝领土呢?不过,明政府与旧港相距太远,无暇去追究这些事情,就好像后来的清朝时期,琉球国也同时向日本与清政府朝贡一样。两头讨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本来就是小国的常情。于是,旧港就这样维持着它尴尬的地位,直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明王朝的海外飞地——旧港宣慰司

现在的很多国家中都有很多飞地,例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州,英国的福克兰群岛等,这些都是海外飞地。但是在有明一朝也有一块飞地,那就是旧港宣慰司,现在的马六甲海峡。 美国阿拉斯加州 宣慰司是什么 明朝宣慰司 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是地方机构。宣慰司长官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元朝忽必烈时期,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明朝在西南地区也设立了众多的宣慰司,例如缅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等。 旧港宣慰司 1407年大明王朝在今天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国和菲律宾一部分中设立了旧港宣慰司,最开始的宣慰使为施进卿,后为施二姐 1424年施进卿去世,他儿子施济孙请求承袭父职,朱棣派郑和去旧港宣旨任命施济孙为新一任旧港宣慰使。于是郑和从占城出发也就是现在的越南。 旧港宣慰司 船队到了旧港宣慰司之后便封了施二姐为新一任的旧港宣慰使,为什么是施二姐而不是施济呢?根据朱棣的命令是要封施进卿的儿子施济为新一任的宣慰使的啊。原来当时的施进卿是立了遗嘱的,遗嘱的大概意思是:「 ”我死了之后,位置不要传给我的儿子。”而且施二姐也是根据这个遗嘱来的,在当时施二姐就是旧港宣慰司的实际领导人。而施济孙为了抢夺权利,派丘彦成到明廷请封。郑和船队到达旧港后,了解了事情真相,没有封施济孙为旧港宣慰使,而是改封施二姐为旧港宣慰使, "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赏罪黜陟皆从其制" 。 短暂的统治 施进卿死后,他的女儿施二姐继承其位置,被郑和册封为第二代旧港宣慰使。但到了正统年间,爪哇岛上的「 ”满者伯夷国”又发兵攻打旧港。自从宣德年间,太监王景弘最后的下西洋活动之后,明朝朝廷已不再派大规模船队在东南亚游弋,自然管不到旧港的事,施二姐势单力孤,无力抵御,于是,旧港就成了满者伯夷国的属地。 从1407年成立旧港宣慰司一直到1440年的被吞并,这块明朝最南端的国土仅仅存在了33年。今天我们再去看巨港,早已经没有当年明朝在此统治的痕迹了,就连很多国人也早已经忘记了我们曾经在这里进行了短暂的统治。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和关注以及收藏哟!


旧港宣慰司这块海外飞地,明朝究竟是怎么丢失的?

明朝丢失旧港宣慰司其实很简单:明朝不再下西洋,旧港宣慰司得不到明朝的支持,被周边政权吞并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旧港宣慰司的具体情况和得失缘由。旧港宣慰司的由来。公元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回途中,派人去招降海盗陈祖义,当时在旧港地区的陈祖义认为郑和的船队上有价值连城的宝贝,想通过诈降的手段抢夺郑和的船队。陈祖义为了让手下参加劫船行动,说郑和船队的船员是陆地河流的船夫,第一次出洋,对海洋不熟悉,行动缓慢反应不及,而明朝的水师以前也都是步兵、骑兵,对海战不熟悉。陈祖义想用诈降手段趁郑和不备发起进攻,但是有过多年战场经验的郑和早就对陈祖义有所防备,而在陈祖义发动袭击前在旧港的施进卿又偷偷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郑和,郑和让船队加强了反袭击准备。当陈祖义向郑和船队发动攻击时,早有准备的战船凭借着坚船利炮对来犯之敌猛烈打击,陈祖义的海盗怎么打得过郑和的大明精锐水师?海盗船怎么扛得住郑和船队先进的火枪火炮?很快,陈祖义的海盗被打败,大量海盗船被击毁,之后不久陈祖义也被生擒,在南洋横行猖獗的陈祖义海盗集团就这样被消灭,南洋地区重归和谐。而在此战中有揭露之功的施进卿被明朝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宣慰司就此建立。旧港宣慰司的孤悬。旧港宣慰司成立后,在施进卿的带领下,旧港成了之后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和重要补给站,也是明朝在海外少有的“飞地”之一。但是,好景不长,当朱棣去世后,继位的朱高炽马上采取防御收缩政策,把他老爹打下的大片江山稀里哗啦的放弃了一大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停止下西洋,旧港宣慰司也成为孤悬政权。之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同样没有恢复他爷爷的进取精神,采取守成的策略,天天的玩蟋蟀。直到明英宗正统八年,长大后的朱祁镇打算重振雄风,让郭琰督造下西洋需要的船只,打算让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率领船队再次下西洋,但造好船后沿海地区发生骚乱放缓了下西洋的节奏,结果这一放,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时被俘虏,从此失去了皇位,更别提下西洋了。当明英宗复位后打算再次下西洋时,遭到大臣张昭的强烈反对,这时候的明英宗经过数年的软禁生活已经较少了积分锐气,对大臣的意见也不能像第一次当皇帝时那样。于是,下西洋计划被迫停止,旧港宣慰司再也没有恢复过。旧港宣慰司的丢失。旧港宣慰司长期孤悬海外,没有了明朝海军的支持,旧港宣慰司也难以久支。因为旧港宣慰司的地方只相当于一个城市,管理的地方比较狭小,实力也很有限。当明朝不再支持的时候,旧港地区也在1440年时被当时的“满者伯夷”吞并,大明王朝正式丧失了这一孤悬海外的“飞地”。对于旧港宣慰司的得与失,大家有何感想?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