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何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之下守得住?
一、不得不承认我方军队的防御工事做得非常的好上甘岭战役中美国为了尽快的拿下上甘岭高地,从而居高临下将战线向北推200公里,可以说已经是不惜一切代价了。——因为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美国国内的反战情形已经非常的高涨了,美国政府为了尽早的结束战争,也只好将所有的赌注也就压在了上甘岭战役,在战役之中美军投入了大量的高杀伤武器,想要凭借着武器上面的优势一举歼灭我军。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平均每秒钟我方阵地会落下6发美军炮弹。而且并非是普通的迫击炮炮弹,而是150榴弹炮。可能大家对于150榴弹炮没有什么概念,我们来那个对比作为参照,在二战时期如果德军遇到了美军的150榴弹炮部队,一般情况下坚持不了20分钟都会被打溃。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典型的攻高战,我军占据着高地,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如果美军直接采用人海战术攻击,损失惨重还未必能够攻下山头,因此美军才会采用炮击的方式。只不过虽然美军投放的炮弹众多,但并没有对我军形成有效杀伤。这是因为当时的我军结合着朝鲜的地形特点,在炮击背面做了很多防御性坑洞工事。尽管美军不停歇的轰炸,但由于我军躲藏在炮击山头的背面,炮弹大多都会飞绕过去洞口,根本不会伤及到藏在洞中的战士。上甘岭上面又有很多的岩石,我方藏身洞又挖的比较深,就算是高射角炮弹砸中,也很难穿入地下。别说一秒钟落六发炮弹,就是更狠一些落十发炮弹,大多也都是只有听响的份儿。当时我方还直接打通了上甘岭背面到正面的一个通道,我方军队可以直接趴在通道口观察着美军的进攻情况,在对方炮击的时候只留一两个战士在那里值班就好了。由于这些坑道口都相对隐蔽且洞口比较小,因此美军的炮弹很难打中。观察洞口还有战士轮班站岗监控,如果有战士牺牲了会再换人上去——如果在美军停止炮击派人冲锋的话,我军也可以及时的从这些通道口出来形成交叉火力线阻止敌人冲锋。二、美军的实战经验相对较少,我国的山地实战经验更为丰富当时上甘岭的坑道战其实也是我国地道战的升级版。当年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我军和日军之间存在着绝对的武力差距,为了避免和日军进行碰硬,我军也就采用了地道战的方式。地道战的特点就是,因为其受制于作战环境的原因,日军一些大火力武器根本无法施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压缩日军的武器优势。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我军已经得到情报称美国准备放手一搏,自然会使用大量的大火力武器。当时我国又刚建国不久,很多的武器就必须靠苏联援助,因此我们硬碰硬肯定扛不过,所以当时就想到了在上甘岭上面采用坑道战术做防御。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队曾多次在日军后方打游击战和打山地战,因此我军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山地地形做好防御和攻击。除了坑道防御之外,“猫耳洞”战术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与坑道法不同的是,猫耳洞一般都是在对方炮击的身体背面直接反向挖一个能够藏进去两三个人的小洞,这个洞进口之后呈L型拐弯。由于“猫耳洞”位于对方火炮攻击面的背面,因此对方炮弹根本不可能正面击中猫耳洞,对方采用高射角抛射砸中的概率也非常小,更何况还有L型的洞口保护,所以冲击波也不会伤到猫耳洞里面的战士,所以人藏在里面非常的安全。总之,与坑道战相比,猫耳洞更好开挖造型也更简单,出击的时候也更为方便。美军虽然也曾参与第2次世界大战,但美国主要是以支援其他国家武器为主,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美军参与都不多,直到后来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军才开始和日本正面硬碰硬。美军在与日军交战之间主要是以登陆战还有海战为主。因此美国陆军的山地战经验并不是很充足。而在上甘岭战役发生之前,当时美军中真正打过山地战的士兵非常少,而且很多指挥官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山地攻坚战。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他们根本无法组织一个有效的进攻计划,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我方的坑道战。因此尽管当时敌人的火力上非常的凶残,但他们好像将所有的火力都用在了刀把上,并非用在了刀刃上。三、我军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曾有一个美国大兵回忆当年在上甘岭战役之间,平均每一秒钟都会有一发解放军的炮弹落在阵地上——虽然抗美援朝之时我国刚成立没多久,但我国境内中并不差炮兵手,因为当年解放战争期间有很多国民党的炮兵技术员投靠到了我军之中。在这一批技术炮兵的带领之下,我国又发展出了一批新的炮兵手,更何况当时苏联还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因此当时我国并不缺炮手。由于朝鲜战争也是美苏两国之间一种海外战场的较量,苏联方面也给予我方很大的武器支持,后期的时候更是支援了一部分喀秋莎火箭炮,更何况我国还从国民党军队和日军手中又缴获了大量的日系和美系的大炮。正是因此我军做到了让美军阵地平均每秒钟就有一发炮弹落下。虽然火力密度还有伤害强度和敌人的炮弹不在一个等级,但毕竟这些人由于缺乏一定的战地实战经验,士兵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防御,只能够暴露在我军火炮攻击的之下。也正是因此,尽管我军相对于美军的火力较弱,但敌人的伤亡更严重,而且有大量的机械车辆被炸毁。上甘岭战役美军之所以愿意撤军 ,因为当时美军的伤亡已经超越了日美硫磺岛战役的死亡率。最后普及一下什么叫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当时,美军早期的指挥官李奇微采用火海战术给我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前期所取得的军事效果显著。范弗里特接任美军指挥官之后,为了贯彻李奇微的火海战术对我军展开超常规火力打压,当时美军所用的弹药量是战争预算的5倍,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媒体讽刺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是怎么回事?
朝鲜战争的历史名词。“范弗里特消耗”,唯火力制胜论的一种,意指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人员的伤亡。来源: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之“发扬光大”。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扩展资料历史背景: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呈现了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态势,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我发动了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以上甘岭地区(金化以北的铁三角一带高地)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代号为"摊牌行动")。此次进攻是由美军著名"山地战专家"、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精心策划并一手实施的。范弗里特预计以200人为代价,可在5天内实现目标。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之初,范弗里特大吹大擂,说"金化攻势"是1951年"秋季攻势"以后所发动的一次最大攻势,是一次"扭转当前战局"的"摊牌行动",并且吹嘘要占领他所需要占领的土地。"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批准这个作战方案时,也认为只要保障弹药和航空支援,用2个营5天就可以达成目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弗里特弹药量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上甘岭战役中,面对美军强大的范弗里特火力消耗,志愿军为何能够坚守下来?范弗里特消耗是诞生于朝鲜战争的一个军事名词,是美军将领范弗里特提出的。其要点就是用无限火力压制对方,让对方丧失抵抗意志,极大限度地造成对方伤亡。1952年10月到11月发生的上甘岭高地争夺战,美韩军苦战43天,消耗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在如此巨大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美韩联军却没有拿下高地,这是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上甘岭存在坑道,美韩军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共发射了190万炮弹,志愿军虽相对差了一些,也发射了接近40万发炮弹。当时美韩军的炮火十分充足,白天志愿军是无法组织进攻的,盲目发起进攻也会无谓的牺牲,所以只能被动的防御。防御初期,美韩军炮击时,随便进入地表阵地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敌人的火炮实在太强,上甘岭地表的土木野战工事根本挡不住,很容易连人带工事一起被轰碎。所以,敌人炮击时候,志愿军必须进入坑道,借此躲避炮击。等待大规模炮击停止后,敌人步兵开始冲锋,志愿军才会从坑道出来,进入阵地。美军炮兵技术很高,炮火精确度高,掩护步兵的直瞄炮击,也可以达到很强的火力覆盖。万幸的是,上甘岭有不少天然的山洞,志愿军略加改造成为坑道。志愿军凭借坑道,就可以坚持作战。当时是没有钻地弹的,不然就算躲进坑道也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没有坑道,上甘岭想要守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两个高地面积仅3.7平方公里。说完地利,人和也同样重要,志愿军战士的视死如归,不怕牺牲,人在阵地在的顽强战斗精神。是志愿军指挥部抱定了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高地的坚定决心。上甘岭高地面积很小,双方只能各展开两个连的兵力。也就是说,不管美军兵力再多,必须一个连一个连上去跟志愿军单挑,无法投入更多兵力作战。这种添油战术,让美军无法发挥兵力优势,也很难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至1952年11月24日下午,美韩军慑于巨大的伤亡,终于放弃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
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这就是“反斜面坑道口”在防御作战中的厉害之处,其实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我军驻防的两个山头:537.7和597.9高地,表面阵地即告全部失守,因为美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实在强度太高,两座山头都被削去了一米以上,在这种强度的火力覆盖之下,没有什么人能够在表面阵地上生存下来,战壕和散兵坑已然毫无用处。先说一下“范佛里特弹药量”,其实提问是有暇疵的,这个名词生成于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期间,是指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反击作战中,为了贯彻李奇微的火海战术,疯狂地动用各种火力,造成弹药消耗量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五倍以上,遂被记者们讥讽为“范佛里特弹药量”。而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的“边谈边打”期间,范佛里特已经升任联军司令,并不直接指挥作战了。但是在此之前,作为战线对峙期的最主要手段,志愿军在两个山头都挖掘了坑道,并且主坑道口全部是开在山体反斜面的,也就是朝向我军后方的一侧,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在537.7高地上就挖掘了三条大坑道和八条小坑道,最大的一条坑道呈“F”形,注意这两道横就是出口方向,它们全部面向上甘岭地区的主峰五圣山方向,而那里是我军的主阵地。表面阵地失守后,幸存的指战员立即转入坑道,比如战斗骨干八连就撤进了“F”形坑道。而当美军兴高采烈地冲上山来时,却发现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坑道顶部实施攻击呢,上面的石灰岩层厚达35米,炮弹炸弹根本无用,只能采取挖掘竖井的办法进行爆破,而打通35米的岩层谈何容易?从主坑道口进攻呢,美军就完全暴露在我军后方炮群的火力覆盖之下。尽管美军第7师的炮火很猛(300门大口径火炮),志愿军第15军集中的炮兵也是不弱,上甘岭战役10月14日打响,到10月19日秦军长就调来了44门重炮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所以美军每次试图从反斜面进攻或者破坏坑道口,必遭五圣山方向我炮群的猛烈杀伤,再加上坑道里面的指战员死守坑道口,所以美军攻击多次也不能得手。于是形成了美军占领山头、我军据守下面坑道的奇特战场格局。于是挨炸的可就是美国兵了,而志愿军也不可能让敌人舒舒服服呆在上面,每隔两到三天肯定在晚上冲出坑道进行反击,再把美国人赶下山去。尔后到了白天,美军再调兵反扑,于是志愿军再撤回坑道,如此往复,双方的战斗伤亡一步步激增,这两个高地就成为了“绞肉机”。当然美军深知,若想彻底控制这两个高地,就必须把脚下的志愿军从坑道里逐出去,如果逐不出去,那就企图把战士们困死、饿死或者渴死。所以美军的炮兵和山头上的大批机枪,开始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五圣山主阵地到坑道口的补给线,试图彻底截断我坑道守军的粮食、弹药、饮水和援兵的进入通道。在美军变态级别的火力封锁下,各坑道口面前的区域都成为了“死亡地带”,比如第15军军部警卫连奉命增援坑道以坚持斗争,96名干部战士最终只有24人冲进了坑道,其它全部牺牲在火力封锁带上。更严重的问题是坑道里缺粮断水,上甘岭战役前后打了40天,战士们携带的干粮早已经吃光,而坑道里又没有水源,所以战士们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第15军以及第44师的辎重兵和民工们,冒着密集的火力和巨大的牺牲支前,但仍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冲过火网进入坑道,可谓九死一生,所以才有了“送进一个苹果记一次二等功”的战场奇闻,这是由特殊的战争形式所决定的。美国人一直不死心,采用在坑道上方挖井爆破、用巨石堵塞坑道口、飞机低飞扫射、甚至直接去坑道口安炸药的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我44师为此特地将山炮前移,专打接近坑道口实施作业的美军,在内外的配合下,坑道里的我军终于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后方支援下,通过不断的反突击和袭扰行动,大量杀伤美军,十天下来美第7师战斗兵员伤亡高达2000人,实在熬不住撤了下去,无耻地换上南韩第2师。韩军的战法与美军没什么区别,期间炸塌了几段坑道,也用巨石堵住几个坑道口,但都被我军一一化解,及至志司调来的第12军部队增援到位后,联手第44师再次实施大规模反击,又把敌人赶下山去。然后韩军再反扑再被打退,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表面阵地争夺和反复易手达到59次,而英勇的志愿军共打退了敌人大小冲锋900多次,美军发射炮弹190万发,我军是40余万发。战至1952年11月24日下午,美韩军慑于巨大的伤亡,终于放弃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以我军最后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