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李林甫

时间:2024-07-29 05:01:54 编辑:莆仙君

李林甫是好人还是坏人

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异己,打压政敌,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间接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李林甫身上。【摘要】
李林甫是好人还是坏人【提问】
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确实不是什么好人,算是一个有名的大奸臣。【回答】
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异己,打压政敌,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间接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李林甫身上。【回答】


李林甫是好人还是坏人

李林甫不光是奸臣,也是能人。李林甫有个外号叫弄獐宰相,外号的由来颇不光彩。有一年,李林甫的小舅子喜得贵子,李林甫向人道贺,开头第一句:闻有弄麞之庆,信一公开,满堂宾客无不掩嘴失笑。在古代,家里生男孩,名为弄璋之喜。李林甫误将璋写成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璋是玉石,而麞则是獐子。李林甫大字不识几个,张九龄是文人偶像,可以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在才能上比不过别人,李林甫就在其他方面动起了心思。为了巩固自己辛苦钻营得来的相位,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揣摩玄宗的心思,巴结武惠妃。人物介绍更让人气愤的是,李亨当上太子后。李林甫担心自己拥立无功,日后会被清算,就处心积虑地想把太子拉下马。他任用酷吏,罗织罪名,连兴三场大狱,大肆株连,把太子身边亲近的人以及一些平时他不喜欢的官员。数百人牵扯其中,以莫须有的罪名,杀的杀,贬的贬,天下冤声一片。在李林甫的步步紧逼下,太子年纪轻轻头发就全白了,还被迫把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的太子妃也休了。终日活得战战兢兢,惟恐赐死的诏书降到。

李林甫是怎样得揽大权的呢?

李林甫蒙蔽视听,使圣明睿智的玄宗皇帝俨然成了傀儡。初露锋芒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年,李林甫由下层禁卫军官迁升为太子中允。他嫌官职太小,走科举之路,自己肚子里又没有才学。要想往上爬,惟有一条捷径,这就是拉关系,走后门,攀附权贵。于是,他利用舅父的姻亲关系,巴结当朝侍中源乾曜的儿子源浩,通过源浩代向其父恳求司门郎中(相李林甫府中的办事员)一职。不料,侍中大人平日很看不起李林甫,认为他根本不是那块料,但碍于情面,还是安排他做了东宫谕德,早晚侍候规谏太子。这种闲职,形同虚设,李林甫自然很不满意,感觉十分屈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林甫由御史中丞宇文融引荐,拜为御史中丞。当时,宇文融正弹劾右宰相张说,李林甫自然要帮字文融说话。张说对李林甫不以为然,认为他没什么作为,结果,却被弹劾而遭至罢相。在这件事情中,李林甫初露锋芒。一箭双雕李林甫报答了宇文融的引荐之恩后,便另攀高枝,钻进尚书省,做起吏部侍郎。在他眼中,吏部不过是官场交易所而已。一次,吏部置“长名榜”,选官员。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私下见李林甫,拿出十个人名单,要他优先考虑选补入官。李林甫不问优劣,一口应承下来,只对宁王提出一条要求,即十人中有一人不能入选。发榜之日,李林甫挑选一人,指出其作风不正,曾拜请宁王前来讲情,令其下次再来参选。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为李林甫骗取了“公正”的美誉,而且尽量满足了宁王的胃口,既蒙骗了朝廷,又达到了巴结权贵的目的,真可谓一箭双雕。相信枕边风的力量李林甫还十分相信枕边风的力量,极力讨好巴结权贵夫人。朝中继任侍中裴光庭夫人,原为武三思之女,李林甫暗中殷勤献媚,大得欢心,两人关系还非常暧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光庭死后,李林甫伺机而动,欲谋相位。他通过新寡的裴夫人,请求高力士帮助疏通环节。高力士本来就出自武三思之家,此时很受玄宗宠信,对于武氏的请求,他不能不答应,但又不敢随便向玄宗进言,只能在暗中使劲。高力士把玄宗要用韩休为宰相的消息提前透露给武氏。李林甫得信后,抢先向韩休报告喜讯,讨其欢心。韩休受任后,果然向玄宗皇帝推荐李林甫出任宰相之职。接着,李林甫又赶紧去巴结后宫,不惜重金贿赂。当时,玄宗的武惠妃宠倾后宫,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母宠而见爱于玄宗,皇太子李瑛渐被玄宗疏远。李林甫探知内情,乘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露:“愿意帮助寿王当上太子。”这一招虽属冒险,却果真奏效。武惠妃很是感激,经常在皇帝面前替李林甫美言。这样,李林甫外有韩休引荐,内有武惠妃相助,终于官拜门侍郎,受到玄宗眷顾。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阻塞天听李林甫想胡作非为,他所畏惧的只有玄宗一人。但如果皇上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他谁也不怕,就可以只手遮天。怎样才能让皇上无法察觉呢?李林甫找到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只要让皇上闭目塞听、杜绝言路、外事不知,其奸谋何以不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林甫采取了几条杜绝言路的措施。首先是以杀立威。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召集朝廷所有谏官,恐吓说:“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好议论的?你们不都见过立仗马吗?它终天不叫,还能得到豆子填饱肚皮,但是如果一叫唤,主人就要赶它走了,即使后来想不叫了,恐怕也得不到豆子吃了。”李林甫明日张胆封缄群臣之口,企图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对李林甫所为,有一位正直的谏官不买他的账,坚持上书言事。李林甫早想杀一儆百,正在寻找对象,这却来了个自投罗网的人。第二天,林甫就将其黜为县令,群臣震栗,此后,谏言之路就此断绝。李林甫又收附爪牙,广布耳目,培训了一批谏官的“谏官”为自己服务,严密监视朝廷内外各级大小官吏,防止有人仗义执言,揭发他的奸恶行为。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成宁太守赵奉璋告李林甫罪二十余条。李林甫得知后,立即令御史将其逮捕,以其妖言惑众为由,当场杖杀于堂上,从此,“朝廷之士,皆容身自保,无复直言”。其次是揽权。所有文武官员都由李林甫任命,不听他话的人自然都被这一关筛选掉了。他消除异己,“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以“蔽塞人主视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林甫安排牛仙客为兵部侍郎兼侍中,自己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二人一文一武,总文武选事,这样,将文武官员的增补铨选大权都揽在手里了。再次是阻断取士之路,惟恐奸情戳穿。唐代从贞观起,即有皇帝面试取士,渐而形成制度。天宝六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应试对策听选。可是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就欺骗玄宗,借口“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语污浊视听”,玄宗听信,便取消了亲自过问选事这个环节。李林甫于是按照常规科试:“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卓然超绝者要尚书复试,御史中丞监之。”经李林甫精心安排,貌似严格公正,结果“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上表朝贺:“天下的贤明之士都被陛下选中入朝为官了!”巧妙地阻断了对策之路。李林甫一方面在进谏之路上作文章,另一方面以“养君欲”打皇上的主意。他极力帮助玄宗“超脱”,从生活上尽量迎合玄宗的胃口。宫中武惠妃死后,玄宗皇帝霸占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李林甫身为宰相,却缄口无语。杨玉环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玄宗不早朝。史书记载,自是“玄宗深居燕适,沈蛊横席,主德衰矣”。玄宗晚年尊崇道教,想要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李林甫投其所好,在宫中兴修道观,为玄宗皇帝祈福添寿,以取悦主上。宫中用度不足,李林甫为了保证供给皇帝的消费,于是任意增加农民的苛捐杂税。这本是轻易改变经济法令、增加农民负担的措施,玄宗反而高兴地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将政事都委托林甫,如何?”这样,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恩宠莫比,皇帝吃的所有甘美之物,都赏给李林甫品尝。连百官进贡的珍奇宝物,也全都送到李林甫家中,并派车专程运送。至此,李林甫田宅无数,车马衣服靡多,妻妾成群,侍姬盈芳,富贵一时,无人能及。李林甫通过将玄宗与朝中大臣隔绝的手段,终于达到他梦寐以求的独揽朝政的愿望。

奸相李林甫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兴大狱动摇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见李林甫专权,曾建议唐玄宗罢免其相位,引起李林甫的嫉恨。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李亨出宫游玩,巧遇韦坚,而韦坚则密会皇甫惟明。杨慎矜向玄宗揭发,称韦坚身为内戚,不应结交边将。李林甫便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  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在这次事件中,很多地方官员也受到波及。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被杖毙,韦坚、皇甫惟明被赐死。监察御史罗希奭巡察地方,大肆杀戮贬谪官员,自青州一路杀到岭南。前宰相李适之已贬宜春太守,惊惧之下服毒自尽,其子李适则被李林甫命人杖杀于河南府。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贬任江华司马,服毒未死,继而自缢身亡。  王忠嗣自幼在被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李林甫担心他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天宝六年(747年),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奏称王忠嗣沮挠军计,唐玄宗不悦。李林甫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称其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虽表示不信,但仍夺去王忠嗣兵权,将他召回朝廷,贬为汉阳太守。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李林甫又对权位日盛的杨慎矜起了猜忌之心。他引荐王鉷为御史中丞,将其视为心腹。王鉷素受杨慎矜轻鄙,对他怀恨在心,便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制造流言,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唐玄宗大怒,将杨慎矜下狱,命三司会审。李林甫还栽赃陷害,命殿中侍御史卢铉袖藏谶书,称是在杨慎矜家中搜出。最终,杨慎矜被族灭。 天宝八年(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以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欲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自己的相权。他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身死家灭  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又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对他善加礼遇。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却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则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也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同年十月,南诏寇边,剑南告急。当时,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李林甫便奏请玄宗,建议让杨国忠到剑南赴任,想借机把他调离朝廷。杨国忠哭着对玄宗道:“臣一旦离朝,必为李林甫所害。”唐玄宗安慰道:“你暂且先到剑南处理军务,朕很快就会召你回来,让你当宰相。”李林甫得知,愤愦发病。不久,李林甫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结果病情加剧。巫师道:“只要您能见一下皇帝,病情就会好转。”唐玄宗本欲前去探视,却被侍臣谏止,便让人将李林甫抬到庭院中,自己则登上降圣阁,举起红巾招手慰问。李林甫已病重不能起身,只能让家人代拜谢恩。  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753年1月3日),李林甫病逝,由诸子护灵返回长安,发丧于平康坊府邸。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不久,杨国忠拜相。  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