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门三哲(八)
多才多艺的冉有(三)
(二)审时度势真英雄(2)
冉有故意采用了“激将法”来鼓励季康子。
“‘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
冉有接着说,叔孙、孟孙他们两位不想作战是很自然的,因为鲁国的大权掌握在您季康子的手里。国政承担在您的肩上,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而不能作战,这是您的耻辱。以后将有何面目列于诸侯之间呢?
这意思就是你季氏要在江湖上混,要是与齐国对战失利,在诸侯列国中都会被人耻笑,孟孙、叔孙两家正好就可以夺取季氏的执政权,这就戳中季氏痛点。冉有这话,软中有硬,柔中带刚,把季康子激到了死胡同里,不出兵就不行!这咋能说冉有怯懦呢?大局当前,冉有还是掂的清厉害关系的。
“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
季孙氏让冉求跟着他上朝,在党氏之沟等着,叔孙喊过冉求问他关于作战的意见。冉求回答说:“君子有着深远的考虑,小人知道什么?”
“懿子强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
孟懿子硬是问他,他回答说:“小人是考虑了才干而说话,估计了力量才出力的。”叔孙说:“这是说我成不了大丈夫啊。”
冉有再一次采用了“激将法”,叔孙武叔、孟孙懿子两家本不愿出兵,被冉有这一激,不得不采取行动。最终实现了冉有提出的上策,一家守家,两家出兵。于是,
“退而蒐乘,孟孺子洩帅右师,颜羽御,邴洩为右。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
被激怒的孟懿子说罢就回去整顿家兵,检阅部队,组成了右军。孟孺子泄率领右军,颜羽为他驾御战车,邴泄作为车右。冉有率领左军,管周父为他驾御战车,樊迟作为车右。季孙说:“樊迟是不是太年轻了。”冉有说:“因为他能够听从命令。”
“季孙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门之外。”
季康子有家兵七千,冉有从中挑选了三百名精兵,用为亲兵。经过短暂的训练之后,三百名亲兵一律将刀剑换成了长矛。冉有命令老幼病残的士兵守卫都城,驻扎在南城门外。
“五日,右师从之。公叔务人见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然后让管周父御车,樊迟为副将,率师迎敌,将齐师诱过泗水。五天后,孟孺子的右军由颜羽御车,邴洩为副将也赶来了。冉求的将士,思想并不统一。公叔务人(姬为,字务人,鲁昭公之子,鲁哀公之叔)出城时流着眼泪对守城人说:“鲁之徭役繁重,赋税多于牛毛,国君无良谋,群臣不尽力,民不聊生,何以能战而胜之?”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
鲁军和齐军在稷曲的郊外相遇,冉有的左军阵前有一条很宽的大沟,沟中有水。鲁军与齐军以沟为界,隔沟对峙。这日,冉有欲发起总攻,下令将士涉过沟去,与敌人厮杀。将士们却犹豫不涉。樊迟见到这种情形,对冉有说:“将士不逾沟,非不能也,因为不相信你啊。请限时三刻,必须过沟。” 冉有对全军将士说:“凡不欲战者,限三刻时间,放下军械,脱下戎装,尽请归家,然非鲁人也!余者限三刻时间,逾越此沟。既不归家,又不与战者,处以军法!”冉求说完,一马当先,率先蹚过沟渠,杀入敌军。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越彼岸,与齐军交锋。三百名精兵以长矛对齐军的刀剑,齐军望而生畏,丢盔弃甲而逃,溃不成军,相互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冉求想要乘胜追击,季康子却迫使他停止追击,并下令班师。
令人遗憾的是,孟孙家的右军却不战而逃。
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涉泗。孟之侧(《论语》中称孟之反)後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论语·雍也篇》第15章,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次鲁国军队的胜利,冉有改革作战武器,令三百名精兵换刀剑为长矛,是这次战役取胜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冉有以其卓人的政治智慧和谋略,先是说服三桓下了抵抗的决心,然后又亲自率军与齐国作战,攻破齐军,取得了这次胜利。
“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於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孔子听说这场战争的经过后,曾赞扬冉有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真义勇也。”
冉有的勇武精神和军事才能,在孔门弟子中也是不多见的。
冉门三哲(一)
一、概说
在《论语》中,除了值得称道的颜路颜渊、曾皙曾参父子同为孔门弟子之外,还有冉氏三兄弟不得不说。这三兄弟不但同是孔门弟子,而且同时被老师列入“四科十哲”,冉耕、冉雍风别列德行科第三第四,冉求列政事科第一。在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中,兄弟三人同时跻身前十名,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2章: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以前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的弟子们,现今都没在我门下。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
关于冉氏家族背景,据说冉氏是少昊的后裔,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传十四代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市东大约7公里处的冉贤镇,村人仍以冉姓居多。也就是说,冉姓也是源远流长的。
虽然祖上很了不起,但是传到冉离这一代,已经不复当年风光。史上记载,冉离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犁牛,就是耕地的牛啊。
在《冉氏族谱》中这样记载,“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意思就是,冉离娶了颜氏,生了长子冉耕、次子冉雍。后来颜氏死了,冉离又娶了公西氏,生下了冉求。
冉离合第二位夫人公西氏听说孔子在阙里开办私学,影响很大,就把把三个儿子都送到孔子门下学习了。冉氏三兄弟,就成了孔门弟子。
二、冉伯牛:记载最少的德行楷模
冉耕: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前544年~?),比孔子小七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因患恶疾早孔子而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二弟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位于大成殿内东厢北侧第一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是:“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白话意思就是: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手住他的手,说:“这是命啊!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是命啊!”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冉子的记载是:“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恶疾,孔子曰:‘命也夫!’”
白话意思是: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品德操行闻名。患有比较棘手的病,孔子说:“这真是命啊!”
不仅史书对冉子的记载少,就是《论语》这部记载孔子师徒言行的书,对冉子的记载也非常之少。除了《先进篇》第2章孔子对“从我于陈蔡者”的“四科十哲”的总说中提到冉子之外,就只有《雍也篇第六》的第10章这一章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意思是,伯牛生了重病,孔子去看望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他的手,说:“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