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里的影响有:1、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损害听力。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 造成疲倦。2、从心理声学的角度来说,噪音又称噪声,一般是指不恰当或者不舒服的听觉刺激。它是一种由为数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简言之,噪音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从社会和心理意义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并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流水声、敲打声、沙沙声,机器轰鸣声等,都是噪音。它的测量单位是分贝。3、低强度的噪声在一般情况下对人的身心健康没有什么害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4、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高强度的噪声,不仅损害人的听觉,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智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如果人长期在 95 分贝的噪声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大约有 29% 的会丧失听力;即使噪声只有 85 分贝人,也有 10% 的人会发生耳聋; 120~130 分贝的噪声,能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会使听觉器官受到损害。在神经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忆力减退等症候群,脑电图慢波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脉搏和心率改变,血压升高,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外周血流变化等;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基础代谢率升高,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在消化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消化机能减退,胃功能紊乱,胃酸减少,食欲不振等。6、总之,强噪音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有人曾对在噪音达 95 分贝的环境中工作的 202 人进行过调查,头晕的上中 39% ,失眠的占 32% ,头痛的占 27% ,胃痛的占 27% ,心慌的占 27% ,记忆力衰退的占 27% ,心烦的占 22% ,食欲不佳的占 18% ,高血压的占 12% 。所以,我们不能对强噪音等闲视之,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当然,人们对噪音比较敏感,各个体之间是有很大差异 ,有的人对噪音比较敏感,有的人对噪音有较强的适应性,也与人的需要、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关。不管人们之间的差异如何,对强噪音总是需要加以防止的。
噪声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您好, 亲亲,噪声污染的危害: 1、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2、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由于噪声的作用,可能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 3、噪声污染对人生活工作的干扰。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摘要】
噪声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提问】
您好, 亲亲,噪声污染的危害: 1、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2、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由于噪声的作用,可能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 3、噪声污染对人生活工作的干扰。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回答】
对动物的影响。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回答】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噪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特别多的,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噪音的制造,合理安排时间,下面明白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大家就快快动起来吧!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 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①干扰休息和睡眠。 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②使工作效率降低。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 ②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① 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 ②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 ③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女性受噪声的威胁,还可以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专家们曾在哈尔滨、北京和长春等7 个地区经过为期3 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噪声不仅能使女工患噪声聋,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均有不良影响。另外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声。 ④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2 环境噪声污染的危害 1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 听觉器官是人体感受声音的器官,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还是以听觉器官功能障碍为依据。 多因爆破、火箭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会导致爆震性耳聋。除强大的噪声(超过140dB)作用外,尚有冲击波的影响,出现剧烈的耳鸣、头痛、听力散失以及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鼓膜破裂,听骨链损伤,鼓室、内耳出血。 在噪声作用下听力损伤具有累积性质。短时噪声可使听觉疲劳。当人离开噪声环境时,听觉灵敏度即可恢复。对于不同的人群,其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听力疲劳是从感受高频开始的,对低频声影响较小。在持久的较强噪声作用下,听力减退快,恢复时间也长。如果噪声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在休息时间内得不到完全恢复,时间长了就可能发生持久性耳聋。有人研究,生活在安静环境中[35-40dB(A)]的老年人到70岁时,在2000-4000Hz范围内其听力损失只有5-15dB(A),而美国的同龄人可损失50-70dB(A)。 听觉器官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多出现在2000Hz以上的高频听力损失,初期尤以3000-4000Hz受累最为典型。 2 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严重的噪声可以引起神经系统产生神经衰弱症,产生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悸、记忆力衰退和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还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噪声对神经行为功能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晕、烦躁、易疲倦、易怒、心悸、情绪不佳、反应迟缓及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即导致人的情感状态发生变化。 3 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长期作用于机体可使大脑和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增强、增快,耗氧量增加,心肌负担加重,从而危害心脏功能。早期可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在高噪声车间工作的工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低噪声车间中的高。 4 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环境噪声能引起肠胃功能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减慢胃肠的排空速度,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增高。动物实验表明,噪声暴露(115-125dB,300-400Hz,90分钟)唾液分泌曲线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类型,其中30\%胃分泌降低,30\%胃收缩减少。 5 环境噪声对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在85dB(A)交通噪声环境下7小时,某些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尿中肾上腺素和环腺苷酸以及尿与血清中镁、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显著增高。红细胞中钠和血液中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降低,而尿中甲肾上腺素增加不明显。有的报告指出,脉冲噪声对肾上腺的刺激作用较稳态噪声大。 6 环境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睡眠对人是极端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的新陈代谢得到调节,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保证睡眠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30-40dB(A)的噪声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dB(A)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连续噪声可以影响睡眠的生理过程,使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变浅,缩短醒觉时间,多梦;突然的噪声可使人惊醒;断续的噪声比连续的噪声影响更大;夜间噪声比白天噪声影响大。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更敏感。当睡眠受到噪声干扰后,工作效率和 都受到影响。 7 环境噪声对交谈、通信、工作、思考的干扰 噪声环境妨碍人们之间的交谈、通信是常见的。由于人们思考也是语言思维活动,其受噪声干扰的影响与交谈是一致的。 当环境噪声55 dB(A)时,会有15\%的人感觉很吵,即使50 dB(A),还有6\%的人觉得很吵,只有在45 dB(A)以下,才保证一般人感到安静。这个结果与语言干扰级的结果是符合的。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降低工作质量。 8 环境噪声对心理的影响 环境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烦恼,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因噪声干扰发生民间纠纷等事件是常见的。噪声容易使人疲劳,因此,往往会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一些不是重复性的劳动影响比较明显。另外,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往往会使人不易察觉一些危险信号,从而容易造成工伤事故。 9 环境噪声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 噪声会影响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在噪声环境下,老师讲课听不清,结果造成儿童对讲授内容不理解,妨碍儿童智力发育。吵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比安静环境中低20\%。噪声是造成孩子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并会引起孩子烦躁易怒、饮食与睡眠不好。 此外,噪声造成胎儿畸形。另外,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机体抵抗力弱,对噪声特别敏感,危害性也大,应引起年轻父母的关注,谨防噪声危害婴幼儿。婴儿对噪声特别敏感,容易引起听力疲劳或鼓膜损坏,是婴幼儿对语言的差别感受性降低,阻碍听觉的发展。据测定,在10cm范围内,洗衣机、电冰箱、电吹风、电风扇的音响是40-90dB,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的音响是50-80 dB。只要将以上1-2中噪声汇集就会超过我国关于居民区内的40-50 dB以下的噪声标准。如果婴幼儿长期生活在80-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是婴幼儿的听力受损伤。天长日久,诱发噪声性耳聋,婴幼儿经常受噪声的刺激,会引起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并使内分泌紊乱,妨碍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噪声对人的视觉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造成红、蓝、白视野短小症。婴幼儿的眼睛器官很娇嫩,更需保护,更要避免噪声的刺激。 噪音污染对环境的危害3 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 采取措施是降低声源的噪声虽然是最基本的措施之一,但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或虽然单台机械设备的噪声并不高,但多台同时进行时,其合成的声级却很高,这是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上可遵循合理布局,“闹静分开”的原则,将噪声源设置在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小的地方,如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利用地面建筑物或自然地形也可阻挡噪声的传播。利用声源的方向性,将其声级最高的方向指向对人们休息、工作影响最小的方向。利用宽厚的绿化带对限制噪声的传播也有一定效果。除此以外,在工业企业里,采取吸声和隔声的方法也是降低室内噪声和限制生产性噪声向外辐射的有效措施。吸声和隔声技术也是噪声控制工程的重要技术之一。 对接受者进行保护 接受者指的是由于职业原因必须在强噪声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因为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听觉本身和由听觉引起的,因此防护的措施主要是利用隔声的办法阻挡噪声传入人耳。常用的隔声防护用具有耳塞、防声棉、耳罩、防声头盔,这些用具一般可隔声10-30dB左右。 确定噪声控制方案 根据声源实际情况,要慎密地确定控制噪声的具体方案。欲控制固体声的传播,采用隔振减振的方法:要减少声源直接辐射的空气声,可采用阻尼的办法;要降低车间(房间)内的混响声,可采用吸声的办法;要控制直达声的范围,除阻尼办法外还可给声源加装隔声罩;要减少车间内噪声对车间外环境的影响,可加强墙体的隔声处理等。任何方案的确定,都必须根据控制目的、现场情况、声学效果作综合考虑,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果明显、便于操作人员的工作设备正常运行。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或综合的。不论是什么措施,确定后都应对其预期的控制结果进行估算,有时还必须进行试验避失误和浪费。 区域环境噪声综合整治 根据城市声学功能区划分结果、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控制目标以及噪声预测结果,确定各功能区环境噪声降低值,控制区域环境噪声的控制措施。根据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控制小区覆盖率;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他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者要求限期治理;从技术改造、管理对策、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等方面综合制定交通噪声整治措施。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噪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特别多的,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噪音的制造,合理安排时间,下面明白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1 一、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1. 短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双耳难受、头痛、不舒服,过一段时间适应了, 但这以后,双耳嗡鸣,一般令听力损失15dB。休息几小时后,听力会逐渐恢复,这叫暂时性听力损伤(听阈偏移、听觉疲劳),听觉器官未受到器质性损害。 如果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日积月累,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听 觉疲劳不能恢复,成为永久性听阈偏移,这就是噪声性耳聋。 3. 如何确定为耳聋?ISO规定在500、1000、2000Hz三个倍频程内听阈提高的平 均值在25dB以上时,即认为听力受到损伤,又叫轻度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与噪声强度、频率以及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强度越大,频率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就越高。工人在85dB(A)环境下工作15年,发病率为5%。90dB为14%。105dB则达50%以上。如达到120dB,即使短时间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当达到140dB时,听觉器官会发生急性创伤,致使鼓膜破裂出血,双耳突然失听,这是一次性使人耳聋的恶性噪声性耳聋。 4. 噪声性耳聋分两种情况:一是机械传导性耳聋,由外耳道阻塞、耳鼓或听觉 系统损坏或功能降低引起。二是神经感觉性耳聋,由耳蜗中听觉神经功能衰退引起,也可由传导神经和大脑听觉中枢功能的降低引起。噪声性耳聋两个特征:一是有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一开始感觉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二是不能治愈。 二、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1. 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无力、为神 经官能症。 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导致肠胃病和溃疡病。 3. 引起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冠心病。 4. 视觉器官:眼睛、视力减退、眼花、使劳动生产率下降。 5. 内分泌功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影响,及胎儿听觉器官影响。机场噪声无 论大小对儿童健康都有不良影响,引起儿童的血压升高和紧张荷尔蒙凝聚度显著上升。 三、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1. 影响睡眠。40dB(A)连续噪声使1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70dB(A)影响50%。 突发噪声40dB(A),可使10%的人惊醒,60dB可使70%的人惊醒。我国大城市的交通噪声(70~85dB)、火车噪声(75dB)、飞机噪声(95~120dB)、工厂噪声(60~70dB)、建筑施工噪声(80~90dB),均会影响居民的睡眠。 影响交谈和通讯。通常谈话声不大于70dB,大声可达85dB,当噪声级与谈话 声级相接近时,正常交谈会受到干扰。噪声级比谈话声级高10dB以上时,谈话声安全被掩蔽。一般65dB噪声就会干扰普通谈话,必须提高嗓门或靠近距离才能交谈。如果噪声级超过90dB,大喊大叫也听不清。 3. 影响工作。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影响工作效率,增 高工作差错率。上课时受噪声干扰,使教师提高嗓门,增加劳累,学生分散 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四、特强噪声能损害仪器设备和建筑物。 1. 噪声引起仪器设备振动,高噪声超过135dB时,会使电子仪器发生故障; 超过150dB时,元器件可能损坏。在特强噪声作用下,会使材料或结构产生 疲劳而断裂——声疲劳现象。 3. 高噪声超过140dB,如超音速飞机低空掠过时,引起轰声,会使建筑物门窗 损坏,墙面开裂,屋顶掀起,烟囱倒塌等等。 五、噪声有哪些类型的污染? 1. 住宅噪音-这是任何住宅楼宇发出噪音,如住宅,公寓,持平。噪音可能来 自邻国和最常见的问题,音响,空调机。 “不合理噪音”的规定时存在的项目可在邻近的房子居住的房间时听到一 禁止时间 不管是否窗户或大门已经打开。不合理的噪声可以在任何时候如果过大或接着一个不合理的时间长度。 道路交通噪声-人民生活或工作繁忙道路附近能找到道路交通噪声干扰和愤 怒。 3. 工业噪音。 4. 娱乐噪音-从酒店,俱乐部,迪斯科舞厅和音乐会嘈杂的音乐。 5. 报警器噪声-这些是用来阻止匪徒,但他们的响度和音高可能导致如果不马 上关闭,或者如果他们有缺陷的问题。 6. 汽车噪音的汽车喇叭-误用的驱动程序,因为他们只应作为交通警告使用, 排气噪音水平和道路交通噪音。 7. 飞机噪音。 8. 摩托汽艇/摩托艇噪音。 9. 铁路及电车的维修噪音。 10. 其他噪音-例子是商店,垃圾收集,公共广播系统和宠物。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2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 听觉器官是人体感受声音的器官,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还是以听觉器官功能障碍为依据。 多因爆破、火箭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会导致爆震性耳聋。除强大的噪声(超过140dB)作用外,尚有冲击波的影响,出现剧烈的耳鸣、头痛、听力散失以及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鼓膜破裂,听骨链损伤,鼓室、内耳出血。 在噪声作用下听力损伤具有累积性质。短时噪声可使听觉疲劳。当人离开噪声环境时,听觉灵敏度即可恢复。对于不同的`人群,其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听力疲劳是从感受高频开始的,对低频声影响较小。在持久的较强噪声作用下,听力减退快,恢复时间也长。如果噪声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在休息时间内得不到完全恢复,时间长了就可能发生持久性耳聋。有人研究,生活在安静环境中[35-40dB(A)]的老年人到70岁时,在2000-4000Hz范围内其听力损失只有5-15dB(A),而美国的同龄人可损失50-70dB(A)。 听觉器官在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多出现在2000Hz以上的高频听力损失,初期尤以3000-4000Hz受累最为典型。 2 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严重的噪声可以引起神经系统产生神经衰弱症,产生头痛、昏晕、耳鸣、多梦、失眠、心悸、记忆力衰退和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还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噪声对神经行为功能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晕、烦躁、易疲倦、易怒、心悸、情绪不佳、反应迟缓及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即导致人的情感状态发生变化。 3 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长期作用于机体可使大脑和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增强、增快,耗氧量增加,心肌负担加重,从而危害心脏功能。早期可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在高噪声车间工作的工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低噪声车间中的高。 4 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环境噪声能引起肠胃功能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减慢胃肠的排空速度,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增高。动物实验表明,噪声暴露(115-125dB,300-400Hz,90分钟)唾液分泌曲线表现为交感神经紧张类型,其中30\%胃分泌降低,30\%胃收缩减少。 5 环境噪声对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在85dB(A)交通噪声环境下7小时,某些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变化。尿中肾上腺素和环腺苷酸以及尿与血清中镁、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显著增高。红细胞中钠和血液中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降低,而尿中甲肾上腺素增加不明显。有的报告指出,脉冲噪声对肾上腺的刺激作用较稳态噪声大。 6 环境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睡眠对人是极端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的新陈代谢得到调节,大脑得到休息,从而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保证睡眠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30-40dB(A)的噪声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dB(A)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连续噪声可以影响睡眠的生理过程,使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变浅,缩短醒觉时间,多梦;突然的噪声可使人惊醒;断续的噪声比连续的噪声影响更大;夜间噪声比白天噪声影响大。老年人和病人对噪声干扰更敏感。当睡眠受到噪声干扰后,工作效率和 都受到影响。 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危害3 噪音对人的影响有: 1、干扰休息和睡眠 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2、使工作效率降低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听觉疲劳 噪音太大的情况下会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4、听力下降 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 5、损害视力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大脑神经代谢,进而间接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噪音污染早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国外早就有“噪音病”一词。科学研究表明,噪声会损害健康,人长时间工作、生活在噪声大的环境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严重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噪音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张力受损害,使人头疼、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全身疲乏无力,还会引起消化不良、胃溃疡及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是它对听力的损害,噪音会引起耳部不适,导致听力下降。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音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乃至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噪音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表现在:破坏人体神经,使血管产生痉挛,加速毛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期的到来。最常见的病症是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头昏、头痛和噪音性耳聋;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由于噪音造成的是感音神经性损伤和毛细胞损伤,很难对其进行修复,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这种损伤。因此,噪音病重点在预防,控制产生噪音病的源头,防微杜渐。许多30-40岁的年轻人,由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注意,导致感音神经性损伤和毛细胞损伤,听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危害:心理影响:使人烦躁、妨碍睡眠和休息。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高强度的噪音能够损坏建筑物。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防止噪声产生(声源处减弱)。阻断传播(传播过程中减弱)。防止进入人耳(人耳处减弱)。一、噪声的危害听力损失,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特别是高噪声环境下,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心血管系统,噪声会干扰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脏病或中风。神经系统,噪声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头痛、头晕、失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症状。隔音措施,通过增加隔音材料或改变建筑布局等方式,可以减少噪声的传播,从而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佩戴防护耳罩,佩戴防护耳罩是个人防护噪声的有效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耳罩,如隔音耳塞、耳罩等,以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三、噪声的预防和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噪声污染进行限制和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措施控制噪声。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噪声污染的认知和意识,引导人们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控制噪声污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经济的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总之,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降低声源噪音、采取隔音措施、佩戴防护耳罩等方式,以及加强管理和宣传等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噪声污染,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