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祖先是谁?
汉族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子孙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华夏儿女”(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汉族的祖先是谁呀?
汉族的祖先是谁已经无从考证。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在1954~1956年间,中国学术界曾进行过一次广泛的讨论,根据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史籍的记载,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汉族是怎样形成的?
汉族的发源地在中原地区。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扩展资料汉族的文化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体系,即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是如何形成的?
汉族的族称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秦统一以后,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但原属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之民,已同为秦朝“黔首”。秦虽国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诸族、匈奴至汉代仍称中原人为秦人。 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400余年,沟通西域,屯田湟中,设立护乌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并设立郡县,平定赵氏南越及东瓯、闽越。于是多民族中国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从汉朝以后,华夷同居中国,特别是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317~589)时期,“五胡”在中国北部建号立国,成为统治民族。论族别,他们虽不讳为夷狄,论国别则以据有两京(长安、洛阳)而自居中国正统。于是因为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行汉礼仪,服汉衣冠,遂逐渐地称之为“汉人”。风俗习惯与节日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见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家长制,妇女地位提高,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通行土葬,现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农村也逐渐推行火葬。饮食以米、面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鱼、蛋类,注重烹调技术。住房大中城市多为楼房,也有砖瓦平房;农村北方地区多为砖瓦平房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多为一户或二、三户一院。衣着历代变化较大,到20世纪40年代末,男女多为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夏季多穿浅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蓝色衣服。主要节日为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文化艺术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李白、杜甫、柳永、 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扩展资料语言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于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国。秦统一文字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说明原来六国文字仅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种语言的书面表现。秦代除小篆外,还有隶书,汉末又出现了隶变的通用汉字即楷书,至魏晋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现在。汉文字的统一,在秦汉已经形成。这种书面语言的统一,对汉族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国家的统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字将逐步向拼音方向发展。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汉族:人口最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