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色彩的词语分类介绍
1.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红彤彤 绿油油 白茫茫 黑乎乎 黄橙橙 蓝幽幽 紫莹莹 万紫千红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五彩缤纷 一碧千里万紫千红、蓝幽幽、姹紫嫣红、紫莹莹、花红柳绿、黑乎乎、五颜六色、绿油油、五光十色、绚丽、黄橙橙、缤纷、多彩、眼花缭乱、白茫茫、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红彤彤、五彩斑斓、黄道吉日、论黄数黑、黄茅白苇、黄麻紫泥、论黄数白、灰头土脸、金壁辉煌、白日做梦、红男绿女、红光满面、红红火火、看破红尘、红口白璧微瑕、苍白无力、白发苍苍、白鹤亮翅、白马王子、青黄不接、白衣胜雪、黑白分明、碧海蓝天、面黄肌瘦、青山绿水。 2.色彩类的成语 姹紫嫣红、万紫千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黑白分明一、姹紫嫣红 [ chà zǐ yān hóng ] 【解释】:姹、嫣:娇艳。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翻译】:原来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二、万紫千红 [ wàn zǐ qiān hóng ] 【解释】: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出自】: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等闲识得东风面,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三、五颜六色 [ wǔ yán liù sè ] 【解释】: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 引申为各色各样。【出自】:沙汀《凶手》:这在四川的拉夫史上是一桩奇迹,于是那些乡下人,哦了一声,立刻发出五颜六色的推测来了。 四、五彩缤纷 [ wǔ cǎi bīn fēn ] 【解释】: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出自】:峻青《地下水晶宫》:“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就好象是彩虹织成似的。”五、黑白分明 [ hēi bái fēn míng ] 【解释】: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 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翻译】: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然后人们就知道自己的目标。 3.形容颜色种类多的成语 描写颜色多的成语有:\x0d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色彩斑斓 绚丽多彩 红美花漾\x0d其它描写颜色的成语:\x0d白头偕老 红装素裹 绿草如茵 青梅竹马 黄袍加身 蓝田生玉 紫气东来 灰心丧气 碧波万顷\x0d漆黑一团 平白无故 桃红柳绿 柳绿花红 山青水绿 青黄不接 姹紫嫣红 心灰意冷 苍翠如濯\x0d白山黑水 阳春白雪 传波红叶 红红绿绿 平步青云 杳如黄鹤 筚路蓝缕 黄旗紫盖 起早摸黑\x0d一身清白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炉火纯青 信口雌黄 青出于蓝 姚黄魏紫 槁木死灰 橙黄桔绿\x0d黄袍加身 黄粱一梦 黄钟大吕 黄卷青灯 黄花晚节 黄粱美梦 黄道吉日 黄童白叟 黄口孺子\x0d黄雀伺蝉 黄旗紫盖 黄茅白苇 黄麻紫泥 青黄不接 姚黄魏紫 面黄肌瘦 橙黄桔绿 飞黄腾达\x0d论黄数黑 论黄数白 杳如黄鹤 一抔黄土 一枕黄粱 碧落黄泉 紫冠黄旗 信口雌黄 数白论黄\x0d人老珠黄 红装素裹 红颜薄命 红花绿叶 红不棱登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红豆相思\x0d红紫夺朱 红光满面 红红火火 红口白牙 赤口白舌 赤口毒舌 赤贫如洗 赤日炎炎 赤舌烧城赤绳系足 赤体上阵 赤地千里 赤胆忠心 赤子之心 朱唇玉面 朱唇皓齿 朱楼碧瓦 朱楼绮户朱紫相夺。 4.描写色彩的词语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红飞翠舞 浮翠流丹 大红大绿 逞娇呈美 花花绿绿 花红柳绿 翠 *** 流 光辉灿烂 光彩夺目 光焰万丈 黑白分离 黯然失色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花枝招展 郁郁葱葱 水木清华 美仑美奂 金碧辉煌 满圆春色 火树银花 粉装玉琢 粉红骇绿 红装素裹 淡妆浓抹 钟灵毓敏 相映成趣 一碧千里 万古长青 色彩缤纷 天香国色 青出于蓝 玫瑰色 蔷薇色 月季色 半黑半白 半红半绿 半蓝半紫 红腐贯朽 柠檬黄 半青半黄 橙 色 橘 黄 葡萄紫 半灰半白 半红半紫 半灰半百合色 流光溢彩 绚丽夺目 色彩鲜艳 琳琅满目 眼花缭乱 灰头土脸 金壁辉煌 白日做梦 红男绿女 红光满面 红红火火 看破红尘 红口白璧微瑕 苍白无力 白发苍苍 白鹤亮翅 青黄不接 白衣胜雪 黑白分明 碧海蓝天 面黄肌瘦 青山绿水 飞黄腾达 黄金万两 红口白牙 白手起家 白里透红 平白无故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红飞翠舞 浮翠流丹 大红大绿 逞娇呈美 花花绿绿 花红柳绿 翠 *** 流 光辉灿烂 光彩夺目 光焰万丈 黑白分离 黯然失色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花枝招展 郁郁葱葱 水木清华 美仑美奂 金碧辉煌 满圆春色 火树银花 粉装玉琢 粉红骇绿 红装素裹 淡妆浓抹 钟灵毓敏 相映成趣 一碧千里 万古长青 色彩缤纷 天香国色 青出于蓝 玫瑰色 蔷薇色 月季色 半黑半白 半红半绿 半蓝半紫 红腐贯朽 柠檬黄 半青半黄 橙 色 橘 黄 葡萄紫 半灰半白 半红半紫 半灰半百合色 流光溢彩 绚丽夺目 色彩鲜艳 琳琅满目 眼花缭乱 灰头土脸 金壁辉煌 白日做梦 红男绿女 红光满面 红红火火 看破红尘 红口白璧微瑕 苍白无力 白发苍苍 白鹤亮翅 青黄不接 白衣胜雪 黑白分明 碧海蓝天 面黄肌瘦 青山绿水 飞黄腾达 黄金万两 红口白牙 白手起家 白里透红 平白无故。 5.描写颜色的词语五十个 红:红色;朱红;粉红色;梅红;玫瑰红;桃红;樱桃红;桔红色;石榴红;枣红色;莲红色;浅莲红;豆红;辣椒红;高梁红;芙蓉红;胭脂红;鲑鱼红;玳瑁红;海螺红;宝石红;玛瑙红;珊瑚红;金红;铁红;铁锈红;铬红;砖红;土红;紫红(酒红);深紫红;棕红; 暗红;鲜红;绯红;米红;深红;淡红;墨绛红;暗绛红;浅绛红。 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蓝:靛青;蓝色;天蓝、蔚蓝;月光蓝;海洋蓝;海蓝;湖蓝;深湖蓝;中湖蓝;冰雪蓝;孔雀蓝;宝石蓝;粉末蓝;藏蓝;海军蓝;宝蓝;墨蓝;紫蓝;浅紫蓝;青蓝;深灰蓝;深蓝;鲜蓝;中蓝;浅蓝;淡蓝;亮蓝;湛蓝;海蓝。 绿:绿色;豆绿;浅豆绿;橄榄绿;茶绿;葱绿;苹果绿;森林绿;苔藓绿;草地绿;灰湖绿; 水晶绿;玉绿;石绿;松石绿;孔雀绿;墨绿;墨玉绿;深绿;暗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中绿;浅绿;淡绿。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鲜绿、草绿、墨绿、水绿。 黄:橙色;黄色;深桔黄;浅桔黄;柠檬黄;玉米黄;橄榄黄;稻草黄;芥末黄;杏黄;蛋黄;藤黄;象牙黄;日光黄;土黄;砂黄;金黄;深黄;棕黄;青黄;灰黄;米黄;嫩黄;鲜黄;鹅黄;中黄;浅黄;淡黄。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 紫:紫色;紫罗兰色;紫水晶色;葡萄紫;茄皮紫;玫瑰紫;丁香紫;墨紫;绛紫;暗紫;乌紫;蓝紫;鲜紫;深紫;浅紫;淡紫;淡白紫。灰:灰色;银灰色;炭灰色;烟灰;雾灰;黑灰。 黑:黑色;炭黑;暗黑;漆黑;墨黑;油黑。
所有描写色彩的词语有
1.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绿肥红瘦等等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 万紫千红,读音:[wàn zǐ qiān hóng],造句:夏日里,滨江公园的花都开了,万紫千红煞是好看。 五颜六色,读音:[wǔ yán liù sè],造句:雨后的彩虹挂在天边,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绿肥红瘦,读音:[lǜ féi hóng shòu],造句:这春花老残,绿肥红瘦,怎能惹起她那么深切的悲感呢? 这个世界是多彩的,描写颜色的词语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简单的一个白色就有“ 苍白、雪白、银白、亮白、莹白、米白、乳白、象牙白、牡蛎白、珍珠白、玉石白、银白、羊毛白”等十几种不同的词语,更有“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诗句用花的颜色来代指白色,可以参考“中国颜色”一书,以文化解读颜色,用镜头表现生活,更能增加对颜色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资料 黄仁达.中国颜色.上海:东方出版社,2013年06月 汉辞网:/ 2.描写颜色的词有哪些 万紫千红 黄道吉日 论黄数黑 黄茅白苇 黄麻紫泥 论黄数白 姹紫嫣红 灰头土脸 金壁辉煌白日做梦、红男绿女、红光满面、红红火火、看破红尘、红口白璧微瑕、苍白无力、白发苍苍、白鹤亮翅、白马王子 花红柳绿、青黄不接白衣胜雪、黑白分明、碧海蓝天、面黄肌瘦、青山绿水、飞黄腾达、黄金万两 五颜六色 红口白牙、五光十色 白手起家、白里透红、平白无故 白花花 绿油油 黑黝黝 蓝幽幽 蓝湛湛 黑漆漆 红彤彤 绿油油 黄澄澄 红彤彤 红艳艳 黑乎乎 黑洞洞 白皑皑 白花花 绿莹莹金灿灿 红艳艳 白蒙蒙 黑糊糊 黑油油 灰溜溜 灰蒙蒙 绿森森 青幽幽 绿森森 红殷殷 红艳艳 黄灿灿 绿茸茸 绿茵茵 *** 嫩 白生生 碧澄澄蓝晶晶 蓝盈盈 紫盈盈 白茫茫 红通通 金亮亮 绿茵茵 黑压压 粉扑扑 黑生生 3.描写颜色的成语都有哪些 描写颜色的成语都有哪些 : 五颜六色、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花红柳绿、 五彩斑斓、 青红皂白、 绿草如茵、 黑白分明、 绚丽多彩、 灯红酒绿、 花花绿绿、 红装素裹、 绿肥红瘦、 阳春白雪、 青黄不接、 白山黑水、 漆黑一团、 黄旗紫盖、 浮翠流丹、 姚黄魏紫、 红飞翠舞、 花里胡哨 4.形容色彩的词语 五颜六色、姹紫嫣红、黑白分明、斑斓、淡雅 一、五颜六色 [ wǔ yán liù sè ] 【解释】: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出自】:沙汀《凶手》:这在四川的拉夫史上是一桩奇迹,于是那些乡下人,哦了一声,立刻发出五颜六色的推测来了。 二、姹紫嫣红 [ chà zǐ yān hóng ] 【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翻译】:原来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 三、黑白分明 [ hēi bái fēn míng ] 【解释】: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翻译】: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然后人们就知道自己的目标。 四、斑斓 [ bān lán ] 灿烂多彩。 引证: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序》:“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 五、淡雅 [ dàn yǎ ] 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引证:碧野 《晓溪晨曲》:“每当星星沉落,曙光东升,那塔影照临溪流上,显得剔透玲珑,淡雅多姿,更增添了深山的幽静。”
谈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
谈汉语中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成语独特性 教学方法 语义融合力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 语文 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 语文 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 栩 栩 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 语文 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什么是成语的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
1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2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3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悬崖勒马”、“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4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一语道破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