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赵蒙生原型是谁?
《高山下的花环》赵蒙生没有原型,是改编的。影片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高山下的花环》是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首发于《十月》1982年第6期。该小说通过描写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冲破了军事文学“无冲突论”的老套,正视并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揭示军队内部矛盾和历史伤痛,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内容简介济南部队歌舞团的创作员李干事来到云南哀牢山中某步兵团三营营部,采访营指导员赵蒙生。赵蒙生出生于革命家庭,三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过一等功。三年多来,他毫不艳羡大城市的花红柳绿,默默地战斗在云南边陲,还动员他当军医的爱人也到边疆前哨任职。但是,他却多次拒绝接受采访,所以他的事迹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得知李干事是山东人而且三年前曾亲自到前线采访时,赵蒙生给他看了刚刚收到的退款单,和办公桌上方挂着的烈士梁三喜有照片。然后,赵蒙生给李干事提了三点要求:报道要写得朴实、真实,特别不能回避赵和他母亲不光彩的表现。李干事同意后,赵蒙生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高山下的花环原型人物有哪些?
李金花,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的遗孀。1984年,由导演谢晋执导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主角梁三喜,就是以王发坤为原型。电影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威宁的广大干部群众,纷纷以王发坤为骄傲,表示要学习发扬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高山下的花环中王发坤的认识1946年9月生于的王发坤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新村村大坪子组人,1968年4月入伍,同年12月入党,在十三军某营炮连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1978年4月,王发坤确定了转业,并已经联系好地方工作。然后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的时刻,中越边境烽烟骤起,部队转入战备,急需懂技术、特别优秀的士兵,王发坤毅然决然放弃转业的事情,决定留在部队。坚持上了战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二等功一次,但不幸在“周登战斗”中壮烈牺牲,王发坤用最后的时间完成了的卓越指挥,以自己宝贵的生命挽救了战友。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和战友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攻打周登251高地时,为掩护四班新兵罗顺良不幸壮烈牺牲。留下了结婚不到5年的妻子李金花和3个年幼的子女。1983年10月3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王发坤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军人英勇牺牲旳事例
一个英雄的事迹在孔孟之乡广为传颂,一个英雄的名字在青藏高原久久回荡。
大地含悲,苍天垂泪,人们深切缅怀济宁人民的好儿子、人民军队的优秀士兵———赵连臣。 “浮力”来自英雄身 赵连臣烈士是邹城市城前镇青邑南岭村人,1985年出生,
2003年12月入伍,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牺牲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驻青藏高原某部战士,一级士官军衔。 10月10日晚,回家探亲的赵连臣在路过济宁市中区环城北路环翠桥时,发现一位青年在河水中挣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见此情景,不会游泳的赵连臣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河中,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落水者托出水面,使其避免浸水窒息,而他却由于体力耗尽、呛水过多沉入水底。此时,听到呼救的的史先生跑到河边,看见河水里有人露着头,眼看着就要沉下去,他一把抓住漂浮在水面上的人的头发,将其拖上岸来。并不知道赵连臣在水下的史先生救人时就对水的“浮力”如此之大有点纳闷,后来才知道,这浮力,产生于一位英雄用生命的顶托。 溺水者被送往医院之后,一个小伙子拿着一根木棍赶了过来,急急地问救上来几个人,这时史先生他们才知道河中还有一个人。原来,赵连臣跳水救人的英雄壮举被离得很远的王林林看见,他见情况紧急,一边大喊“快救人”,一边迅速去找救人的工具。得知救人者还在水下,王林林先后三次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打捞,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才将赵连臣救上岸来并立即送往医院。但因溺水时间过长,英雄终于离我们而去。 被救者叫秦磊磊。事发当晚,他和朋友聚会后回家时,天空下着小雨,地面湿滑,他不小心掉进了城区的小洸河里。“当时掉到水里后就晕了,后来感觉有人在往上托我,其余的我当时并不知道了。”赵连臣的哥哥告诉记者,当晚赵连臣出去时,他还嘱咐弟弟早去早回,怎么也没想到这次探亲竟成了弟弟和家人、战友的永别。 战友含悲忆连臣 赵连臣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他生前所在部队后,战友们为失去一位亲爱的战友而悲痛,从他们的追忆中,我们知道了英雄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赵连臣生前的第一任班长张班长深情地回忆说,赵连臣2004年3月份来到部队,虽然是新兵,但来自孟子故里的他显然比同期战友多了一分成熟和稳重。他的朴实、善良和热心肠,感染着身边的每个战友。出公差的时候,赵连臣总是想在战友们的前边,主动帮助战友们解决困难。他刚被分到连队的时候,和他一起来的一名战士因为想家,思想上有些波动。赵连臣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主动找到这名战士谈心,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在赵连臣的带动下,这名战士最终放下心理包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起色。 兰州军区联勤部68062部队70分队的王指导员说,从赵连臣进入部队到今年4月份,自己一直是他的指导员,是亲眼看着赵连臣成长起来的,听到赵连臣牺牲的消息后,整个连队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关于赵连臣的热心肠,王指导员含着热泪举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3月份,担任班长的赵连臣无意中得知本班一名姓吴的战士患了感冒。他马上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拿出钱来为战士买来感冒药,并一直守护在这位战士的身旁,一整夜没有合眼。 赵连臣生前所在营教导员唐雁平说,今年8月份,就在赵连臣回家探亲的前几天,他得知自己连队战友巨敏的母亲突患疾病,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家里急需用钱,便主动找到这名战士,将自己的1000元钱给了他,只留下了这次回来探亲的路费。 赵连臣生前带过的士兵柳兵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哽咽着说,自己刚入伍时,对部队的生活不适应,尤其是训练跟不上。每一个动作,赵连臣都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直到教会为止。柳兵动情地说:“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贴心的大哥哥。” 王指导员告诉记者,赵连臣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而且是连队“三互”小组的组长,并被晋升为一级士官。“这名战士在训练中从不叫苦叫累,各项素质都非常过硬。无论什么工作,他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就在调入生前所在部队前三个月,由于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赵连臣担任了一自卫哨班的班长。他上任仅仅三个月,这个班各项工作就有了非常大的起色,受到部队领导的好评。 唐雁平教导员还告诉记者,虽然赵连臣今年6月份才调入现在的连队,但他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8月上旬,第一次执行青藏高原果洛州运输保障任务的赵连臣,在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上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呕吐到整个人几乎虚脱。但8月下旬连队再次接到执行青藏高原果洛州运输保障任务时,赵连臣又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缨,而且担任整个车队任务最为艰巨的收尾工作。“在车队行驶过程中,每当有车辆出现故障,赵连臣总是第一个跳下车去修理。虽然高原反应非常强烈,但是他总是硬撑着把车辆修好,从没有耽误过行程。” 英雄自幼乐助人 赵连臣牺牲后,身体本就虚弱的父母悲伤过度,住进了医院。记者在医院见到他们时,两位老人家还没有开口说话,就已经泪流满面。英雄的母亲哭着说,赵连臣从小就爱帮助别人,心地善良,非常懂事。他在济宁技校上学,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出去时捡到一个装有3000元现金的包,有的同学提议把钱分了,但赵连臣坚持要把钱还给失主,并独自在原地等了将近两个小时,将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失主,面对失主200元的酬金,他婉言谢绝了。 赵连臣在村里乐于助人也是出了名的。“平时看见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挑水不方便,他都是抢着帮忙。”赵连臣老家村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赵连臣的父亲告诉记者,“每回他回家探亲,都要到80多岁的赵奶奶家里去,帮着挑水、打扫卫生,还陪着老奶奶说话拉呱儿,上回临走的时候还把身上的100元钱留给了赵奶奶。赵奶奶去世的时候,赵连臣没能回家,老人是喊着他的小名闭眼的。” 赵连臣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了他的母校济宁十七中学,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们对这位品质优秀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赵连臣是个非常好学的学生。我教化学课,有一次,为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还未学习到的实验,叫魔棒点灯,不少同学看过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而赵连臣下课后却找到我,要求自己做一下这个实验,并请我仔细给他讲授了其中的原理。”十七中化学教师史建华手里攥着今年教师节赵连臣给自己寄的明信片,泪水涟涟。美术教师李娟回忆说:“赵连臣是个热心助人的好学生。有一次下大雨,他哥哥给他送来雨伞,但是放学时,我看到赵连臣依然冒雨回家。我问他伞呢?他说给家更远的同学了。多好的孩子啊!” 军民洒泪悼英魂 赵连臣的英雄事迹,受到市委、市政府、济宁军分区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看望慰问了赵连臣烈士的亲属,并指示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部队人员做好赵连臣烈士的后事处理工作。10月16日,赵连臣被兰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正式批准为烈士。23日,赵连臣被追授为“济宁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10月18日上午,赵连臣烈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宁市殡仪馆举行。市委、市政府、济宁军分区和赵连臣生前所在部队的有关领导和战友、赵连臣母校的学弟学妹、社会各界以及烈士亲属、生前好友,还有自发赶来的市民5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10月25日,,赵连臣烈士的骨灰安葬仪式在邹城市烈士陵园举行,市委、市政府、济宁军分区和邹城市委、市政府敬献了花圈,济宁市和邹城市的有关领导参加了安葬仪式。 在赵连臣烈士遗体告别仪式上,100余名穿着校服的济宁市第十七中学学生,手持写有“济宁市第十七中学全体学生祝学兄赵连臣一路走好”的白色条幅,整齐地站在追悼会大厅前,向英勇的烈士行少先队队礼。 在安葬仪式现场,记者发现了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询问得知,他们都是赵连臣老家的父老乡亲们。“孩子给我买的酒还没喝完呢,怎么说走就走了呢。”60多岁的赵大爷哽咽着告诉记者。为了来送赵连臣最后一程,老人们一大早从乡下老家赶到了邹城市区。 赵连臣生前所在的兰州军区联勤某分部政治部赵琨副主任告诉记者,赵连臣是部队培养起来的优秀战士,是实践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他为人民利益而献身,死得比泰山还重,齐鲁大地传颂着他的英名,我们也将在部队开展学习他英雄事迹的活动。 赵连臣生前所在部队团政治部主任白敏对记者说,赵连臣虽然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天地永存是精神
赵连臣虽然走了,但他用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诠释和升华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彰显了一名军人服务人民、舍生忘死的坚定信念,展示了当代军人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品格、情操和勇气。
英雄的感召力是无穷的。赵连臣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期革命军人的热血壮歌,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10月22日,济宁市十七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后,全体学生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向赵连臣烈士学习的倡议,一场“学英雄见行动”的活动在正在各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十七中校副校长刘辉说:“任何豪言壮语也挽回不了烈士宝贵的生命,当我们还在为一点个人的得失而争论、而困惑的时候,赵连臣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感天动地的答案!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该校三(二)班的肖欣颖同学说:“赵连臣大哥哥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这种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以赵连臣大哥哥为榜样,努力学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连臣的英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都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好样的!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真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家住吉祥小区的张先生如是说。家住政府一宿舍的李先生说,“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将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通过他我们感到,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一位刘姓市民对记者说:“赵连臣真是一个好青年、好士兵,他的英雄行为是我们这座双拥模范城的骄傲!”很多党员同志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质,学习他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他助人为乐、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优良品德,学习他不畏艰险、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英雄本色,以坚定的信心,百倍的努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济宁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现代英勇壮烈牺牲的事例有哪个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邱少云,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根思,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梁士英 ,1948年9月,梁士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梁士英首先登城,一个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反扑。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锦州西北门改称“士英门”,将惠安街改称“士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大的战士。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
少年。 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罗盛教
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
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 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
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
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罗盛教用生命救
出朝鲜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
称号。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他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
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