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韵是按现在的拼音来划分的吗?
中华新韵制定原则
1. 韵部划分的依据
——普通话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
——同身同韵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开头的部分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
——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
——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
——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编辑本段问题说明
1. e、o 同韵。 e 与 o 在汉语拼音中发音的区别,是依赖于声母的,当其与 b、p、m、f 相拚时,发 o 音,与其它声母相拚时,发 e 音。它两个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拚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平水韵》同归五歌,《十三辙》同入“梭波”,说明古时差别更小。《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的实际情况。因此,把 e、o 归入同一韵部,是在实际发音上是不违反“同身同韵”的标准的。 2. eng、ong 同韵。 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ǖeng,其韵身都是 eng 。《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 ueng,与 ong 同音,可见 ong 与 ueng 是等效的。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 eng 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 3. ie、ue 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 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对个别字母的使用做了调整。比如,ie、ue 中的 e 实际应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为了简便,以 e 代之。注音时是简便了,划韵时却增加了一层假面具。必须抛开假面具,按照其实际读音划韵。因此 ie、ue 不应与 e 同韵,而应自成一韵。《平水韵》中,此二韵杂于九佳六麻,《十三辙》始辟“乜斜”,反映出读音的发展分化状况。 4. an、en 不同韵。 这两个韵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韵》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韵部(十三元)。现在有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这种坊音,但普通话中已明显的区别出来了。这两个韵母虽然都是以鼻音n做为韵尾,但做了韵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韵身不同。按照“同身同韵”的标准,不应同韵。 5. en、eng 不通押。 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注:为简便起见,本文所举旧韵部仅为平声韵部,对其仄声韵部,根据“同身同韵”的标准,读者用者自会解决其韵部归属,兹不赘。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与古体诗的四声有分别吗?
这个问题是对平仄有认识的人提出来的。大部分专家都会回答,现在的四声调值无法解释古诗的平仄,因为普通话分一二三四声,而古诗平仄细分为“平、上、去、入”,而且这其中是不对应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专家说得没错。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现代人学诗词倒是不妨从普通话音调划分入手,来学会区分诗词用字的平仄,熟悉近体诗格律。其实这才是现实存在的中国当代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要是哪位专家跑到小学里面去教平水韵吟诵,大多数家长并不会反对,但是要告诉你这样会让你家小孩的普通话过不了关,你看看家长会不会打人?诗词如今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能够提高人文化素质的一个方面的知识。这其中的格律知识、古韵知识更加是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的,只存在成年人的爱好和文言文专业之中。可是难道就因为发音有不同(古今汉字的发音是有不同,但是语系一样,用字一样),不让小孩子们读古诗词了吗?谁敢?小孩子都用普通话读诗,不同样朗朗上口,摇头晃脑,开心得很么?这种不让人用新韵,鄙视用普通话来读诗词的人或者专家是脑壳有毛病。这也是让普通老百姓的盲目文化崇拜给惯的,总以为有文化的人说的就是对的,这就是自身文化水平不够,自信心不够的问题。真正懂平仄、懂格律的人根本不会对任何有关诗词发音的异同有看法。平仄格律是个什么东西?不过就是帮助诗人避免出现音病的一套工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格律,只要念起来通顺,你管他什么平仄呢?不写近体诗,什么都不用管。我们尊重平仄格律为近体诗学习者带来的方便,但不要被格律给局限了。普通话的四声对应平仄是有口诀的,就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也就是说其实每个字的平仄还是可以通过口诀转换过来互相对应。能转换,能对应,自然就能作出解释。平分阴阳,是指古时候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其中“阴平”对应普通话一声,比如“飞”字,发一声,那么,它就是“阴平”,也就是属于平声字。而“肥”字发二声,声调上扬,就是“阳平”,同样属于平声字。“匪”字发三声,和“平、上、去、入”中的“上”声相对应,“费”字发四声,和“去”声相对应。所以,“飞、肥”属于平声字,“匪、费”属于仄声字。那么我们用新韵写诗,知道这些和格律关系“仄仄平平仄”就够了,就能写出新韵格律诗出来。如果要赏析古诗,就需要了解一些平水韵知识,而古韵中的入声字在一二三四声中没有对应,不是消失了,而是“入派三声”,这些入声字都被分到一二三四声中去了,在新韵中就已经在平仄之中了。而这些字都是有特征的,有韵表的,我们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加以注意就可以了。这会成为我们分析古代格律诗的拦路虎,但也只是个记忆的问题,并不难攻克。很多常用入声字,我们看到几次就自然记得,能识别出来了。比如“一”、“白”这些普通话读音中属于平声的字,在古诗词中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不管我们的认识如何,既然已经发展到了普通话的年代,我们不论是读哪个朝代的诗文,第一反应自然是用普通话来对应朗读。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习惯,至于更高级别的文言文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情。其实纠结于古韵的专家们,就算作诗在平仄上完全符合了平水韵,读出来的发音也绝对和唐朝的口语发音千差万别。我们在我们的年代,不能再要求古人的作品符合咱们这个朝代,所以我们要用古韵平仄去赏析古诗。但是我们自己创作,最好是紧贴当下时代,紧贴大众读者。这才是让诗词文化走进大众,并真正延续下去的最好办法。很多专家,和伪诗词爱好者,根本就想不明白这一点。诗词的意境,其实和它所使用的字的平仄归属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