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分方位,古代的八个方位是什么?
古代的八个方位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今泛指各个方向,如四面八方。一、出处:出自《逸周书·卷四·武寤解》:“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二、出处释义:武王赫然奋发威烈,八方诸侯全都发兵响应。高高的城墙若平地,殷商百姓归服如化。扩展资料古代八方的概念由八卦衍生而来。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八卦各代表自然界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们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风、东南)、震(雷、东)、坎(水、北)、离(火、南)、艮(山、东北)、兑(泽、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方
古代宴会坐向有讲究,具体的规定是怎样的?
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译文: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着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方桌以边长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为代表,贵客专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专桌以外,两人以上者,一般为1:1主陪客制。扩展资料礼仪——坐位古代传统宴会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酒楼举行,主人多迎客于门。客至,相互致礼,迎入客厅小坐,先以茶点敬客。待宴会陈设具备,宴请客人一一入席。一席的坐次以左为上,称为首席,相对者为二座,以次递推。现代饭店中的宴会,吸取了西方宴会中以右为上的习俗,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的右侧,第二主宾就坐于主人的左侧或坐于第二主人的右侧。客人坐定后,主人必敬酒,客必起立承之。每上菜,主人必殷勤让菜。宾客餐毕起身后,复让至客厅小坐,上茶,寒暄告别。宴会坐位各个时期不同,各个民族也不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宴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