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古时候年龄的别称

时间:2024-07-28 09:16:22 编辑:莆仙君

年龄的古代称谓

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5、束发: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11、花甲、耳顺:六十岁。12、古稀:七十岁。13、中寿:八十岁。14、耄耋:八九十岁。15、期颐:一百岁。

古代年龄的别称

婴孩:统称一岁以下婴儿。因古时称女婴为婴,男婴为孩。
孩提:二三岁。《孟子》中有:“孩提之童”的说法。
垂髫:三岁至七八岁。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叫垂髫,后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
童蒙:童指儿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学前四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
龆龀:因小孩七八岁时换乳齿长恒齿,专指七八岁。
豆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破瓜:古代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借指16岁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龄。
弱冠:专指20岁男子。《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日弱冠”。
而立:孔子说:“三十而立。”后人便以“而立”专指30岁。
不惑:同“而立”一样,亦源于孔子语:“四十而不惑。”后人以此借称40岁。
耆艾:《礼记·曲礼上》载:“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耆艾”便代称五六十岁。
花甲:古代用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后人便称年满60岁为“花甲”。
古稀:指70岁。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诗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问多大年龄文言文怎么说

问男子的:敢问贵人或者足下贵庚,年几何,或年方几何?不知公子贵庚?
问女子的:不知小姐芳龄几许?敢问小姐芳龄?斗胆问小姐芳龄?
问老人的:敢问老者高寿?不知老者春秋几何?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称谓简介: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用古文说你几岁了?

用古人习惯表示自己的年龄时需要注意三点:
1、关于自己的称呼。
在年龄、辈分或身份高于自己的人面前要用谦称,如:晚生、学生、不才、小民、鄙夫等等;如果自己仅仅是年龄大于对方也用谦称,如:愚兄、小老等等。一般情况下用文言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予、余。
2、关于数字。
十以下的,与现代汉语相同;两位数的中间加“有”,如:十有五、三十有七等等;表示将近某个整数的,用“行将”,如:行将三十;表示已经到了某个整数用“届”,如:年届三旬;表示已经超过了某个整数用“逾”,如:年逾三旬;此外,还可以用古人的惯用词语,如:弱冠、及冠、而立、不惑、知命、耄耋等等。
3、关于量词的岁。
视情况可以仍然用岁,也可以省略。
举例:
吾十有五岁、晚生已届三旬、鄙夫行将七十,如此等等。
如果是问对方的年龄,可以用:贵庚、春秋、高寿,对小孩可以用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