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门票是多少?
莫高窟参观券:旺季200元/人·次,外语门票每张220元(含20元外语讲解费)。莫高窟参观券:淡季100元/人·次,外语门票每张120元(含20元外语讲解费)。单独参观数字展示中心参观券:50元/人·次。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至莫高窟窟区的往返价格10元/人次。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_窟、七佛窟、大像窟等。
敦煌莫高窟的门票多少?
敦煌莫高窟门票价格2019敦煌莫高窟门票:莫高窟旺季内宾160元,外宾180元(其中20元为讲解费)旺季(4月1日—10月31日):内宾160元/人,外宾180元/人(包括讲解费用)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0元/人敦煌莫高窟门票优惠政策1.身高在1.30米以下儿童免门票和车票。2.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离休干部请凭有效证件免购门票,另购车票。3.在校学生凭学生证享受门票半价的优惠。开放时间9:00~17:00 补充材料:敦煌莫高窟介绍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一、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介绍
敦煌研究院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文化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播。而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谁呢?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敦煌学家--罗振玉先生。
二、罗振玉先生的生平
罗振玉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他的祖籍是安徽宣城市。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并通过了博士生入学考试。
在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罗振玉也在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并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学者。因此在敦煌艺术的研究方面,罗振玉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三、罗振玉先生对敦煌研究院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北京艺术学院)成立了一个敦煌研究组,罗振玉先生成为了这个研究组的领导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迁移到了敦煌。1954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在原北平艺专的基础上,成立了敦煌研究院,并罗振玉先生担任了第一任院长。
四、罗振玉先生为敦煌研究院的建设作出的贡献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罗振玉先生 积极推进了敦煌艺术的研究。他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修缮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他利用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队伍,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一些比较完善的修复方案,这些方案至今仍然被国内外专家广泛采纳和使用。
除了敦煌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罗振玉还深入研究唐代的佛教史、汉唐艺术史等方面,创始了以《庚子本敦煌文物记》为核心的敦煌研究。同时,他还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
五、罗振玉先生的遗产
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敦煌研究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罗振玉先生做出的一系列的贡献,给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敦煌研究、敦煌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罗振玉先生可以说是我国的艺术造诣非常高的一位学者,他的杰出人格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生,是我国文化历史事业的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六、总结
敦煌研究院作为我国的艺术研究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罗振玉先生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一生耕耘在敦煌研究、文化历史研究方面,这些工作的价值和贡献尚未被完全发掘和展现。我们应该牢记罗振玉先生这位艺术史上的巨擘,精神力量永驻我们心中,传承文化传统,倡导历史责任。
敦煌研究院成立于哪一年
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前身是1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是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其它文物机构的文博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旅游接待单位。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管理和守护工作。1949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设置保护室(组),开始了对莫高窟的抢救修复和保护。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室随之扩大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她是我国最早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5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主要从事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壁画、塑像修复及工程加固为一体的科研实体。保护所下设环境研究室、分析研究室、修复技术室、档案信息资料室、图像处理研究室,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并设有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与美国盖蒂保护所(GCI)、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项目研究实验室等机构。研究所已形成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及化学、物理、工程地质、计算机、林学、建筑、测绘、摄影、气象等多种学科,近50人的高、中、初级专业职称组成的保护科技及修复技术队伍。并具有X衍射、X荧光、付立叶红外、偏光显微镜、全自动环境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分析及环境监测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