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第一次修筑长城的过程是怎样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武帝派兵修筑汉代长城事件大体可以分为5次,其中大规模修建的就有4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0年,汉代将士在第一次北去匈奴前三年,武帝“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这是对北击匈奴所作的准备工作。但汉代军士真正较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当属公元前127年。在这一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南之战,派两路大军北征匈奴,一路由将军李息率领出代郡向东吸引匈奴主力;另一路由将军卫青率领出云中向西突袭匈奴右部。卫青领兵出云中之后,沿着黄河向西横扫直至陇西,夺取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河套地区。汉武帝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徙民10万人居住。又命苏建调集10万人筑朔方城和修缮旧时秦万里长城。
汉朝修筑长城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为使汉朝边疆得到安宁,汉武帝毅然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马邑人聂壹,引诱匈奴单于取马邑,又命大将李广、韩安国等率兵30余万埋伏于城外,俟机出击。可惜的是,汉武帝的这一策略被匈奴识破,匈奴带着兵马逃走了。之后,汉武帝又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的再次入侵。